那一場缺席的雪


台灣很少能夠下雪,而這一次,種種細微的因素造成了這次的台灣降雪。
而雪,是台灣人普遍缺乏的視覺經驗,但這次,超強的冷氣團,讓降雪線直降到海拔300公尺。於是這兩天台灣人不管是自己去看,還是在社群網站上被迫觀看,都經過了一場白色風景的視覺風暴。
雪,降到土地上,原本是咖啡色樹幹、綠色葉子或許再加一點黃色、紅色的山區風景,一下子,就變成白色。可惜的是,台灣這場雪,還不夠厚,所以很多地區的風景,都是以雪為客體,也就是雪來到土地上來作客的意思,在草原上稀稀疏疏的分布著,在景觀上,其實只有點綴的作用而已,對於傳統的台灣風景經驗,沒有什麼重大的革命。我想說的,是那種能夠掩住大地的雪。主體、客體瞬間翻轉過來,白色的雪,一下子變成視覺的主體,以往熟悉的山頭,一下子都變成曝光過度的風景。而也是因為這個特殊的顏色,白色,而讓許多視覺語言不再熟悉。
這個白色,幾乎是無層次的,一旦超過的一個厚度,就是一種絕對的白。因為這個幾乎無層次的白,使得在視覺上,我們反而會反過來去尋找那個不是主體的客體,也就是:那些沒有被掩蓋的部份,或者,是那些雪的界線、崩落的地方。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有雪的照片的時候,我們憑藉的,是那些客體,如果沒有客體的存在,我們是無法意識到,這是一張雪的照片(例如:一片白而沒有任何線條的照片)
所以,其實在拍攝雪地風景的時候,我們是在拍這那一場,缺席的雪。
原研哉:「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覺到白的感受性,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白,而是要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方式。」白色,在日本的設計之中,被談論的最多,是這幾年出版的原研哉的書籍《白》、《設計中的設計》
「 其中一種概念,我們稱之為「空」(Emptiness),也就是「空虛」的意思。在與人進行溝通時,與其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倒不如傾聽接納對方的心聲來得有效。也就是說成功溝通的關鍵,並不是如何去賣力說服,而是在於有無靜心傾聽。因此人們傳承歷史文化,創造出一個空之容器,藉以容納了解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像是日本國旗的紅色圓圈和十字架等簡明扼要的符號,我們無法依賴字面上的意義來詮釋這些符號,反倒是依賴著思緒當中,那擁有浩大空間的空之容器,吸收人們對於這些符號的印象畫面 。可以是陵墓與教會的空間,也可能是和風茶室或是日式庭院,這些都是以「空」來進行溝通時所得到的結果。起初,我開始撰寫自己所認知的「空」,但是在摸索「空」的過程時,我發現了「白」這樣的概念。如同「空白」這樣的詞彙,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想,「白」是在發掘「空」的過程中勢必會先產生的。因此在描述「空」之前,我想先試著闡述「白」的概念。」 – 摘自《白》之序

出處: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978
杉本博斯在設計護王神社的時候就有提到,日本的文化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空」,也就是如此,為什麼不管是日本的神社、寺廟,都有一個很大的「空」間,例如神社會圍出一個空間,「等待」神的降臨,或是很大的空地,等待事情的發生、人的聚集、節慶的上演。因為有了空、有了等待這樣的概念,所以「白」才在日本這麼重要(當然,順序也可能是到轉過來的)。
所以,今天在拍攝雪景的時候,才想到,或許這個與雪密不可分的日本,這個大量的白的視覺經驗,帶給了日本人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
關於這場雪,我是這麼想的。
aPo 2016.1.25
今天拍的缺席的雪,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