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其實我不知道該往哪邊走

20150109_APO4302

在這個2015以及跨入農曆年的2月,想要來整理一下過去混亂的人生。

「被推著走的人生」

如果要替我的人生下一個定義,我想就是這一句吧!

因為國高中本質上的喜歡電腦,而在大學、研究所念了資訊工程。
因為感情因素而在研究所畢業之後去了一趟印度。
因為認識了ellen而獨立出版了《印度。漂流》。
開始工作之後因為印度小書被看見了,而在一年半的工程師生涯之後決定先把雲林一書完成,所以出版了《雲林有大家》
然後開始了獨立接案的日子,前一兩年因為有雲林的地緣使得前一年的收入還不是問題。

因為雲林一書在募資平台的關係而認識了現在的出版社,
社長因為覺得我還可以栽培,所以派我寫了《我在阿塱壹,深呼吸》的這本書,
前後弄了半年,收入只有不到十萬,讓我覺得實在太苦了。

2014結束的時候一看總收入,就覺得自己不能再打混下去了,過得太鬆散了一點。

原本想要回去進入體制的我,認真的丟了幾個履歷,但最後考量能夠學到的東西,後來還是放棄了。

接著因為即將要幫忙出版樸門一書,而被出版社派去上一整套的pdc課程,然後開始學著規劃書籍的架構還有書寫,
這是一個比阿塱壹一書還要困難的任務,而我漸漸地朝向能夠獨立完成一本書的方向去學習。

社長說:「以後你會是一個很值錢的人。」

不過這實在搞的我很混亂,到底該堅持的在攝影的路上走下去,還是應該努力認真的往另一塊發展?

在攝影的專業部分也還不足夠,土地的作品雖然慢慢地在累積,但是速度很慢。
雖然已經努力在尋找自己的風格與調性,不過總覺得還不太清晰。
觀念的創作也有一段時間沒有去思考了,進度仍舊卡在垃圾的物件上面。

其餘各領域的專業就像剛開始一樣,仍舊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經營,
在這個快要31歲的時候不停的轉型,多元的發展,覺得很慌張。

能夠被這個社會所需要,我覺得是開心的,
如果只單純的接觸到單一領域而能夠無怨無悔的深入,我不會有任何疑惑。
但也因為這樣多元接觸的關係,反而讓我自己又再次找不到真正喜愛的事物。

常常有時候會羨慕那些,能夠穩定的上下班、下班吃美食,週末開心出去郊遊的朋友們。

有好有壞,隨波逐流吧!

(aPo
2015/2/7

[心得]環氧樹脂(ab膠、水晶膠)使用心得

因為阿破最近都在做樹脂的商品,常常製作失敗讓我覺得很挫折,只能一直嘗試,在下面提出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6.5樹脂-1

除了環氧樹脂還有一種東西叫做:寶力膠(poly),他一樣的是分成ab兩罐,但是固化的速度非常的快,幾乎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所以才轉向找到「epoxy」環氧樹脂。

仿間可以在幾個地方買到環氧樹脂,1.美術用品社 2.化學材料行 3.網拍,

1.美術用品社:販售的通常是水晶膠,品質不確定而且非常的貴

2.化學材料行:一般都有販售,但是都會偏黃,而且收縮率很高,意思是說如果你的膜子是10cm,固化之後可能只剩下9.7cm

3.網拍:提供兩家做參考

a.台南的造型研究所:他的epoxy因為有加入抗UV劑,所以成品會偏藍色。

b.哈利材料總會:他的epoxy偏黃色(但是程度比化工行的好上許多),他有分成抗黃型、慢乾抗黃型,可依需求選購。

以上兩家品質都很好,要看物件屬性來挑顏色。因為我是把照片封裝,因此會挑選偏藍的造研所的液體來灌注大海系列的作品。

調製注意事項:

1.我是購買一般用來灌注手工皂的矽膠皂膜(FDA標準,可耐熱~240度C),如果是使用這樣的產品,是不用塗上脫膜劑的,網拍賣家都會叫你買那是在騙你,塗上了脫膜劑反而會使外表凹凸不平。

2.調製ab劑的杯子,a劑並不會因為時間而變質或固化,但是b劑會因為跟空氣接觸而會霧化,因此一定要在調配之前,把量b劑的量杯清洗乾淨並擦乾(水與b劑不相容),否則會讓液體有雜質而無法去除。

3.固化的速度:一般來說灌製樹脂會因為厚度而使得固化速度有所不同,例如灌製4x4x4cm的物件,大概只要10分鐘就會開始有點黏稠,但是如果是4x4x1cm的物件,就會使得固化時間拉長到將近12個小時。因此一定要注意。

4.調製之後的分開,因為我是一次灌注大量薄型的物件,因此一次調製的量可能會到300cc左右,足以裝滿半個寶特瓶。但因為基本上B劑比A劑還要輕,因此即使努力攪拌過了,在這半個寶特瓶內還是會有分層的情況,因此是建議,先依序在數個膜子內倒入少量的液體,然後少量的倒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倒光光。基本上這樣的作法會讓即使分配不均的液體因為分段取液的關係再模具內還是能夠平均。 如果一次就把第一個模具倒滿,有可能會發生倒數5個液體才會固化,前五個都沒有凝固,會變得非常難處理,即使在加入B劑都沒有救,需要使用松香水清洗。

5.泡泡的處理:在把液體倒出原裝的罐子裡面的時候,儘量的靠著杯壁往下流,攪拌的時候也儘量不要太大力,慢慢攪,攪拌到沒有雲霧狀外觀,需呈現透明液體的樣子。然後倒到膜子裡面的時候,也盡量用筷子或是棒子將液體導流而下,在灌注好了之後,可以用吹風機把表面的大泡泡吹掉,小泡泡還是得挑出來(我是用棉花棒)。 造研所的說調製完可以先加熱到50度c放置五分鐘,效果會更好,我還沒試過,可以試試看。

6. A劑與B劑的秤重一定要準確,有時候B劑多一點沒關係,雨天的時候可能要開冷氣去除濕氣,冬天速度會變慢。

祝大家灌注愉快。

2015/5 更新:發現樹脂再經過太陽曝曬之後會出現紅色,會變質。造研所購買。

STC 抗UV 多層膜保護鏡 開箱!輕鬆谷溜的清新擦拭感!Made in Taiwan!

阿破前一陣子都在旭海工作,還拍了不少的大海,但是在海邊拍照最大的困擾就是不停的有海風吹上來,造成許多拍攝上的困擾,原先的b+W保護鏡也磨損的差不多,因此一直在物色下一個保護鏡,一直到接觸到了STC這個牌子,才找到解決我拍攝上的困擾。

20140329_APO3170 20140322_APO0664

當我住在旭海的70天裡,我幾乎天天都會經過太平洋,所以當然也花了不少的時間去拍攝這片美麗的海洋,我拍攝的時間都很長,常常是從傍晚六點一直拍到完全沒有光線為止,而通常在太陽下山之後,海風就會開始往岸上吹拂,這就是我最頭痛的時候,這時候鏡頭前面通常會沾染上潮溼黏膩的海水與些微的沙子,因此,我的保護鏡的挑選取向就是:好擦拭,能夠輕鬆的將鏡片上的髒汙都去除,即使只用身上的衣服去擦拭都能很輕鬆。

在朋友的推薦之下,購買了 STC UV保護鏡,它的全名是「STC Ultra Layer長效型UV保護鏡 」詳細的介紹可以上網查詢:pchome的購買頁面,不過阿破要提出來的是那個最吸引人的第二點:超防油,超防水,聽朋友說真的超好擦拭。

所以阿破先來開箱,其實我手上已經有一塊77mm的保護鏡了,不過開箱時忘了拍照,只好再買67mm的時候重新拍依次開箱。

20141002_APO7574-00

聽說是台灣的廠牌,請大家多支持台灣品牌歐!

20141002_APO7574-01

這是盒子內的物品,有外包裝盒、保護盒與保護鏡本體,最後則是使用說明書以及檢驗證書,最特別的當然是檢驗證書,都有附上當初組裝鏡片的人員簽名,替每一片鏡片都掛保證,而且每一片鏡片都有唯一的序號,等於說每一片鏡片都能夠查到生產流程,等於是幫保護鏡做了「生產履歷」。

20141002_APO7574-02

不過最令人驚艷的還是它的外殼設計,不只在內部有凸起的固定裝置,還有在外殼上的四個凹槽與凸槽,讓STC全系列的鏡片都能夠像是兄弟一樣的剛剛好的疊合在一起,這樣在攜帶上會有非常好的統一性,比起其他廠龐大的盒子,stc省下的空間就很多了,攝影師常常包包裡面都塞的亂七八糟,省了一點空間就能夠讓攝影師塞下更多東西,除了常駐的保護鏡之外,可能還需要偏光鏡、減光鏡,這時候你就會知道這個殼子設計的多好了。

20141002_APO7574-03

在盒子裡面除了鏡片之外,還有一張紫外線測試卡,只要把鏡片放在測試卡的上面,就能夠知道你的保護鏡到底有沒有防紫外線,為什麼要防紫外線,如果有玩老鏡的朋友應該就會知道,紫外線是鏡頭的殺手,會使得老鏡的鏡片都快速的弱化甚至變質。另外還有一個剛好能放入保護鏡的擦拭布,這讓我們在外面拍照的時候能夠擦拭鏡片,避免擦拭絨布常常不知道被我丟去哪邊orz

20141002_APO7574-04

為了要測試STC的擦拭性到底有多強,特地跟朋友借了兩塊來比較,一塊是HOYA的HD2,另一塊是B+W的MRC F-PRO

20141002_APO7574-05

包裝盒大PK,hoya的盒子是一般常見的形式,而B+W則是非常龐大的一個盒子,裡頭有一個白色泡綿(好像那種擦碗盤的科技泡綿?)

20141002_APO7574-06

比較一下厚度,根據查到的資料,STC & B+W都是5mm,而HOYA則查不到資料,看圖片可以清楚的知道比其他兩塊都還要胖。

燈燈!重點來啦,這次要做的測試!海沙大考驗!

20141002_APO7574-07

上頭是阿破從水族館買來的珊瑚沙,想要測試保護鏡對於海沙的黏著度,所以分別在上面舀了一池的沙子。

20141002_APO7574-08

然後再把沙子倒掉,各家牌子在表面均沒有什麼沙子殘留,只在邊框留下一些沙子,這樣的測試好像很弱,於是,我在沙子上又加了一點水。

20141002_APO7574-09

這時候加了水的沙子就猶如海邊的拍攝狀態一樣,潮溼的海風夾帶著沙子直接對保護鏡衝擊。

20141002_APO7574-10

阿破先利用重力與湯匙把沙子都刮掉,看看效果。

20141002_APO7574-11

在鏡片上殘留的痕跡。

20141002_APO7574-12

然後拿去沖水,看看只利用水的重力能夠沖掉多少的痕跡。

20141002_APO7574-13

因為覺得好像都沒什麼差距,所以只能到最後用擦拭布去擦,這一步驟雖然沒有照片,不過可以輕鬆的感覺到在擦拭鏡片時候的拖曳感,我可以用拖地這麼形容,光滑的地板一拖就過去,但是不好擦拭的鏡片,就像在拖水泥地一樣,會感受到較大摩擦力的阻力。

終於在最後這個測試得到我想要的效果,STC真的很神奇。(我忘了拍影片,請大家原諒我orz)

stc-14

最後阿破整理了一個表來比較這三種廠牌的鏡片,首先是

1.產地,分別來自日本、台灣、德國。

2.保固的部份,因為HOYA, B+W都是國外廠商開發,因此銷售是由台灣總代理公司負責,均沒有提供保固(其實阿破查了國外的b&h網站,是發現hoya是終身保固,而b+w是十年保固,台灣使用者表示:…………..),而且尷尬的是B+W在2014年的三月從立福總代理變成捷新總代理,這樣的事情讓過去所有B+W的買家不知所措。

STC除了提供一年保固,如果鏡框破損還能向原廠提出申請,能以五折的售價購買新鏡片。

b&h上資料:

hoya 提供終身保固 http://www.bhphotovideo.com/c/search?N=10900421&InitialSearch=yes&sts=pi

b+w提供十年保固 http://www.bhphotovideo.com/c/product/11994-REG/B_W_66_070252_77mm_UV_Haze_010.html/c/product/#inpage:IN+STOCK?gclid=CjwKEAjwns6hBRDTpb_jkbTv1UYSJACBhberdX-ZnWUUsy398gLuBJCXPQeqMX2tezniRiIMwWHzsRoC7zvw_wcB

3.鍍膜:HOYA是8層鍍膜,雙面總共16層,STC則是多達55層,B+W則沒有查到只查到它叫做MRC鍍膜。

4.厚度:上面已經說過。

5.穿透率:hoya是99.35%, stc是99.38% 其實差距不大,而B+W查不到官方數據,只能引用lenstip的測試數據98.2%

6.配件:stc比較豐富。

7.盒子:上面比較過摟,stc的外盒聽說還有申請專利呢!

8.擦拭度:我最重視的擦拭度,以親身體驗,STC獲勝。

9.售價:其實hoya hd2在台灣買不到,就連HD也是很貴,STC與B+W則是附上pchome 24h的價格,當然可以找到更便宜的。

10.假貨風險:這真的很可怕,阿破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看到買家從b&h上面買到從香港出來的hoya假貨,而b+w的假貨事件更是猖獗,不用我說,稍微google一下就一堆。雖然阿破以前也是喜歡買金色圈圈的B+W,不過已經在這一兩年慢慢的替換成非常好擦拭的STC了,推薦給大家。

*B+W 透光率參考資料:http://www.lenstip.com/113.5-article-UV_filters_test_B+W_72mm_010M_UV-Haze_MRC.html

[日記](又)離開台北 6.11

201406112014-06-11 15.42.16

對於移動這件事情,我實在顯得生疏,一坐上車子的駕駛座,那個已經熟悉兩週的摩托車身體記憶,立刻反應在我身上。

我又離開台北了,這次可能是超過一個多月的離開。我始終沒辦法喜歡台北,特別是因為停車問題,而最後讓我對台北好感消失殆盡的那個點,是當我看見連畫好的汽車格都被機車佔據的時候,我深刻的明白,台北始終只容的下台北人,而台北人,只有路霸與不守法規的人能夠生存。

而我始終只能住在開闊或者偏僻的地方,想搬到台北的山上這件事,我已經想了數個月。

回老家的路上,我特地繞去了一下苗栗南庄,看看一群青年在村莊的生活,一到苗栗,視線終於能夠開闊,山、一層層的稻田與灌溉的溝渠在眼前展開,我終於能夠在這樣的空氣裡面,深深吸一口氣。遇見幾個同質性相當高的年輕朋友,在農村的女孩、男孩,都有一種溫暖包容而閑適的氣質,能夠遇見這樣的人,真的是幸福的事情。

因為不停的移動然後暫居他處,特別讓我感受到台灣各地所散發的不同氛圍與氣質,要找一個適合久居的地方,只能繼續移動。

 

 

 

 

 

201406112014-06-11 15.43.39

201406112014-06-11 15.50.06

201406112014-06-11 16.43.21

[分享]那些我學會的態度 5.9

從FB學到的,從朋友身上學到的,從討厭的人身上學到的。

所有的字眼,都會在別人的潛意識裡自動翻譯留存,
尤其是不好的字眼,即使你用否定句。

1. 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ex: A:我好喜歡你的作品,你拍的好好歐。
B:謝謝,不過我的作品還可以更好。 (o)
B:我的作品拍的還不夠好,還可以更好啦。(x)
(別人聽起來會覺得你的作品不夠好)

2. 只說自己的事情,不說別人。
ex: 我喜歡拍室內設計與靜物。 (o)
我不喜歡拍婚攝,因為我覺得很無聊。(x)  (會攻擊到別人)
我不喜歡拍MD,因為我覺得很低級。(x)  (人家喜歡拍關你屁事,不用去提到別人)

3. 別過分謙虛,要肯定自己。
ex:  A:你真的好厲害歐,可以教我嗎?
B:真的嗎?謝謝你的稱讚。   (o)
B:沒有啦,其實這很簡單啦。(x)

尤其要說的是第一個,常常會聽別人提到:
「我不是針對你……」
「我不是說你錯……」
「我真的不是怪你……」

即使你在後面接了多少的解釋語句,
在我們的腦海裡只會留下:
「你是針對我」、「你說我錯」、「你在怪我」
這樣的印象,所以儘量的不要用負面的字眼去陳述事情,在觀感上會好得多。

被稱讚之後若過分謙虛,也會讓別人留下不好印象,
稱讚有真的稱讚,也有假裝要稱讚你,看看你的態度的那種(刺探型的稱讚)。

刺探型的稱讚大概都是去踢場子的。

[心得]三十歲的感謝

阿破僅以此圖統一謝過各位前輩與朋友。
 
我的人生,約莫是從2008年去了印度之後開始的,從印度漂流,到雲林有大家,然後變成獨立接案的攝影文字工作者,像我這樣文字與影像都有很多進步空間的人,居然也能夠不餓死到現在,都是託家人與各位長輩、朋友幫忙,而且還有幾十萬的媽媽債還沒還。

 

 
我常在想,像我這樣的人,到底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呢?

 

構圖與技術比我好的人很多,文字比我好的也很多,但是有許多跟拿相機的人一起拍照的場合,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我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呢?」或許是對於照片不滿意而繼續堅持再多拍一下,或者是因為不會採訪對方而一再的去拜訪他、不經意的多聊了他喜歡的音樂或者書籍,還是,其實只是多問了一句「吃飽了嗎?」或者是有許多微妙的細節,構成了我生存下去的原因,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總是在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的狀況下就去做,才給自己寫下了許多故事,或許這無知跟單純,是能讓我一直往前走的動力。

 

只是,想到更遠更遠的地方去。

 

所以,感謝大家的祝福與鼓勵,

 

也請各位繼續支持與關注我。

 

感謝,然後我會努力活久一點。

 

阿破 2014.5.8

[心得]我說阿,移動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5.6


人的移動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呢?

是跨出一步之後,再接著一步,然後就這樣以「步行」為基調所構成的行為嗎?

還是那個收拾簡單衣物,放進一個背包,然後跨上機車,用時速50公里的速度,
一路上吹著風,途中,除了右手腕的稍微使力還有無名指與小指輕輕的鉤住煞車之外,
什麼事情也沒做,一點體力都不太需要花費,只要注意一下路況就好了,只是,
刮風下雨出太陽,會全然的用皮膚去感受?

或者你開始有了兩個包裹以上的行李,打開後車廂,然後坐進舒適的駕駛艙裡,
掛上太陽眼鏡,開著冷氣聽著音樂,手邊還有冰涼的飲料隨時可以取用,
完完全全的把風阿、水阿,這些有關於觸覺的東西排除在外,
除了忙碌了轉圈圈之外,還有稍微需要移動的雙腳,
是這樣舒適然後欣賞連續播放風景的感覺嗎?

或者,是那個更不需要思考的旅行,只要決定出發時間與目的地,
像是大冠鳩決定什麼時候要進攻她的獵物一樣的準確,
或多或少的行李,只要一坐下來,
就能夠放心的交給那個永遠能夠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的司機,
然後拿起準備閱讀的書,或者,聽著音樂開始放空。

嘿,移動到底是什麼?

以前總對於不同交通工具之間的轉換有一點障礙,
原本以為:坐火車能到的地方,靠自己的雙腳是不能走到的。
後來才明白,一定要開車才能到的地方,其實也能夠坐公車。

或許我們都選擇了最合適的方式去移動,
考量時間、考量方便性、考量舒適性,還是考量荷包。

如果稍微打破了一點點規則,
或許就是打破了人生的慣性。

江,當了十年的護士,剛把工作辭了,開始到各地當小幫手,尋找下一階段的方向;
炫,她說她也還沒找到那個屬於家的地方,所以會繼續尋找;
繽,在徒步環島旅行中,找到了能夠待下來,一個可以找到最初的感動又能生活的地方;

小時候,從爸媽的懷抱裡,移動,到幼稚園、國小、高中、大學。
然後從校園的保護傘裡,移動,到能夠養活自己的公司裡。
也從家裡,移動,到了宿舍,再從宿舍,移動,到了租屋的地方。

只是常常進了社會之後,我們就忘了移動,
週末的出遊,只是出去透透氣,不是移動。

我從彰化,到台南,到新竹,到台東,到台北,到雲林,現在,到旭海,
或許我移動的縣市還算多,看的東西或許還算多,
只是那個能讓我待下來的地方,還在遠方。

這樣因為求學、就業、工作、旅行的移動,
真的能找到一些什麼嗎?
那些刻意打破一點點慣性的移動,真的能找到居所嗎?

所以我說阿,移動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心得]出世入世


當一個個瑣碎又入世的案子結束,慢慢地就覺得,所謂的「生存」只是在耗費自己的精力為五斗米折腰,餵飽了肉體卻餓了靈魂,不趕緊累積自己的東西是不行的,努力地在出世與入世之前擺盪生存。

盡力的留下一些東西吧!阿破

2014.4.16

[觀察]嘉義市

嘉義待了兩三天,我開始覺得有「接觸」到了嘉義市的感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城市,這裡有大量的老樹而且擁有寬闊的綠色區域,例如:嘉義公園、植物園、蘭潭等等,在小小的嘉義市區就有許多適合散步的地方。

雖然街道上也可以看到保護良好的老樹,但卻會以極度人工的方式介入,例如安全帽形狀、類似耶誕樹造型,或者在公園看到穿著白色小YG的樹。

嘉義市另外有大量保存的非常日式建築,ex:檜意生活村、獄政博物館,但是整體上感覺保存的太好了而完全抹除了人的痕跡,變得太像模型/標本。

另外或許是因為嘉義市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文化路夜市,所以主要街道在早上幾乎是一片死寂,要吃個早餐都有點困難,只能往巷子裡鑽,也有可能是商業區與住宅區分隔的太明顯,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5078558961/posts/23238095694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