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2015的生日

又過了一年,真是不可思議,去年生日的時候還在旭海書寫呢!

後來書籍就順利出版了,但是幾乎一整年都在忙碌的書似乎是沒有讓我的收入再有更多的收入,整個2014年的收入慘不忍睹讓我嚇出一身冷汗,後來算一算,到底是怎麼稱過這年的,原來是把45相機都賣掉的原因。

2015年開頭還曾經跑去面試,一直在掙扎著到底要不要進入體制磨練,後來還是沒進去,放棄了一個穩定收入的工作。

因為出版社要出版關於樸門的書,所以也把我送去一起學習,於是一張白紙的我,就完全的被洗腦了(誤),應該說遇上一位很有熱情的老師,讓我對於農耕與永續生活這件事情,充滿了好奇與熱情,當然隨後的書寫也因為必須不斷查資料閱讀的關係,而對樸門持續保持著熱情。不過影響我最大的,是其中一起上pdc的pina,大我幾歲的她,在第一堂課自我介紹的時候就說,我現在在學瑜伽、還是導遊,她對於「不知道水是怎麼來的,電是怎麼來的,垃圾會去到哪邊?」這件事情而感到痛苦。然後我對於這樣一直努力上進的姊姊而感到震驚,相較於過去慘澹的一年,好像應該要努力一點學習才對,不然,肯定會變得更慘。

所以開始讓自己很認真學習,就這樣過了精實的幾個月,也因為開始自己種植植物,常常去逛花市、園藝店,讓我開啟了「身體與植物」的攝影創作系列,也在一個多月內就拍了二十多位模特兒,部分是網路上不認識的網友,但是因為看到作品很喜歡,都很信任的展現自己的身體。每拍一個人,都覺得感恩,更多朋友在拍完之後還努力幫我介紹朋友來拍攝,更是感激。

自從預言世界末日的那天過了之後,總覺得生命隨時會消逝,時間很寶貴,不能隨意浪費。

我會努力活久一點,不過又到了覺得該去找工作的時候。

2015.5.8

20150314_APO0252

[自己]30歲的感謝

阿破僅以此圖統一謝過各位前輩與朋友。

我的人生,約莫是從2008年去了印度之後開始的,從印度漂流,到雲林有大家,然後變成獨立接案的攝影文字工作者,像我這樣文字與影像都有很多進步空間的人,居然也能夠不餓死到現在,都是託家人與各位長輩、朋友幫忙,而且還有幾十萬的媽媽債還沒還。

我常在想,像我這樣的人,到底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呢?
構圖與技術比我好的人很多,文字比我好的也很多,但是有許多跟拿相機的人一起拍照的場合,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我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呢?」或許是對於照片不滿意而繼續堅持再多拍一下,或者是因為不會採訪對方而一再的去拜訪他、不經意的多聊了他喜歡的音樂或者書籍,還是,其實只是多問了一句「吃飽了嗎?」或者是有許多微妙的細節,構成了我生存下去的原因,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總是在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的狀況下就去做,才給自己寫下了許多故事,或許這無知跟單純,是能讓我一直往前走的動力。

只是,想到更遠更遠的地方去。

所以,感謝大家的祝福與鼓勵,

也請各位繼續支持與關注我。

感謝,然後我會努力活久一點。

阿破 2014.5.8

882374_272196749626275_4195332962887368252_o

所謂的夢想是什麼?

1396840_572836339452662_447357235_o

 

我知道,這是一個不該失眠的夜晚,因為明天下午,有個重要的面試。

 

我有個朋友她從護理系轉到生態保育,後來又當了國外領隊,也從客委會的築夢計畫一直到流浪者計畫,
我總是慢了她幾年,從印度回來的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想要做什麼事情?

真正的回到台灣看自己生長的土地,可以從2011年開始算起,三年多了,覺得有些瓶頸,
不管是在拍攝上,或者是那些跨不出一個有著無形框架的土地內容,不是貧瘠,而是覺得重複。

重複的感覺是在大量的拍攝人物之後,不管是拍攝形式上的重複,還是題材上的重複,
如果拉到更高的角度來看,其實,都一樣。

2013的西螺大橋的展覽,在麗秋的看展照片中看到這樣的風景,河床上的疑似人工的痕跡,
讓我想起了大河文明。水,能沖積出文明。

所以開始有了想去探訪大河文明的想法,於是也是從ford的勇闖我的新世代、Keep Walking一直到流浪者計畫,
才在今天有了這樣一個面試的機會。

不過台北的長輩說要試入選了才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旅費遠遠不夠花用,大概還要去找贊助,
想催我開公司揪旅行團,但又要投入幾十萬我實在是沒有辦法在欠父母的錢了。

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上也好,不上也好,不過總是希望能有機會出去看看,在闖蕩一下江湖。

 

 

後記,當天頭暈,面試之前還喝了一罐redbull,一進去有張照堂、阮慶岳、其他兩位我不認識,一開頭就問說:你的計畫是什麼?於是我就開始說,然後好幾位評審都覺得我的計畫太過龐大,會變得走馬看花,好幾個提問幾乎都圍繞在這上面打轉。

後來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攝影這部份太過強烈以至於老師們都認為我是要去完成一個攝影專題,所以這種大而長的旅程是不恰當的,其實我真的只是想去流浪,補充能量。

有老師問,會拍彩色還是黑白?我說:這個真的不知道,去了才會知道。(然後我忘了能夠舉金門當做例子) 不過大概老師們都不太滿意這個答案。
還有一位問:你覺得拍十個地方跟用十天拍一個地方有什麼不一樣? 我的回答真的不知道在回答什麼orz

 

唉,總之是失敗了,明年再來。

總會覺得,人生就是需要這一個「流浪者計畫」的履歷,有了它不知道加了多少分。

大家都有夢想,只是當夢想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的時候,是很殘酷的事情,它考驗著你過去所累積的一切,當然,還有當天的清醒程度。

 

 

 

破牆工作室-破批西

漂流 沈澱 然後勇敢前進—破批西

因為低潮而出走,因為理想而前進,破批西,一個七年級的工程師,是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走在實踐夢想的道路上。
73年次的破批西,在碩士班畢業前夕,面臨了一場感情風暴,迷失於茫茫然的未來,因此在畢業之後、當兵之前的空檔,毅然決然帶著簡單的行李,前往一個他原來不甚了解的地方——印度。

紮紮實實的兩個月,跟隨著志工隊走在最貧困的角落,在那些當下,視線和文字就這樣囫圇吞棗地填滿相機和筆記本,都還來不及消化反芻,這究竟是一場流浪、還是一段放逐?是一場異國文化的衝擊、還是一段自我的對話領悟。

而這一切都是在回到台灣後,透過書寫與整理的過程中,慢慢開始沈澱累積、才開始有所釐清。

貧窮,在物質缺乏的環境裡,如果還可以綻放純真滿足的笑容,我們能說他們是貧窮,而自稱在都市裡冷漠遊走的我們是富足嗎?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問問自己,面對著這樣一個國度,不同的習慣、喜好、生活甚至整個文化,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排斥、理解還是鄙視?是否真能放下心中的偏見而真正接受呢?

這一切必須透過不斷的自我挖掘,撥開外在的假象而直達心中的渴望,方能真正解開。

在反覆的詰問中,視野似乎越來越明朗。於是,破批西先出版了明信片,再來是那本獨立製作的小書〈印度。漂流〉,他行走、思索、紀錄,最後將這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做了精彩的註腳。

而似是結束、卻又有了新的開始。

因為在製作與分享的過程中,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支持,讓熱愛攝影的他,決定成立一個同名工作室。雖然稱為工作室,但其實只是一個簡單想法,一方面希望替每一個新人的婚宴過程留下紀錄,透過攝影、透過文字,讓這一生難得的經驗可以化為永恆,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藉由這個過程,磨練自己拍攝的能力。

因為這個理念以及熱情,也讓他號召到一群懷抱著相同理想的朋友,一起學習、共同努力。成員們背景各異,彼此也各自的工作,或許也還不是專業,但期望在實做練習的摸索中慢慢前進。
最後,我問破批西,那再之後呢?工作室的下一個階段、或者未來的想像?

他只是一貫的笑笑,搖搖頭,說沒有想這麼多,現在只想把眼前的這件事情做好,就夠了。

我想,這就跟他當初去印度是一樣的吧。既然決定了,就好好做下去,太多的事情不是現在需要憂慮的,如果想的太多,很多事情恐怕也永遠不會開始,這些夢想和目標,就終究只能是一場夢而已。

 

written by APOW

/破批西/獨立書店聯盟採訪 by 默默雯

與小小夢想對話   <–獨立書店聯盟原連結

※獨立書店聯盟撰文採訪義工 默默雯採訪報導

「那年的夢想、勇敢的夢想、瘋狂的夢想……」劉若英唱這首歌給15歲的自己,而你的歌,是否始終包含著夢想兩個字?「破批西」用手指翻轉明信片、回憶著按下快門的瞬間;坐在聞山咖啡店裡,望著紙上那一片太平洋,我們開始了創作對話。

命運指引下,走入台東生活
「破批西」的作者名由來,是他高中時期在BBS上取的ID──propc,翻譯中文則是為了創立個人品牌,帶有打破制度、認真批判、超越西方的概念。資工背景出身的破批西,以攝影作為他的小小夢想。因為攝影,他開始嘗試到生命之外其他可能,原來從小到大,隨著資優生哥哥腳步的自己,能夠選擇不同路線,「我不想跟別人一樣,」破批西說出七年級這一代的中心思想。

2008年抽中了唯一一支簽,破批西前往台東當兵,利用4~5天放假的時間,前往各間民宿打工換宿,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很多特別的民宿老闆、獨立創作出版者,像是:專職插畫與繪本教學的「蕃茄」。

一邊遊覽台東,一邊澆花、倒水、餵貓……破批西稱為「神奇的台東」,讓他決定出版個人攝影集之前,出一套台東的明信片。

以眼留下瞬間,以手傳遞溫暖
「我不想把它侷限為明信片,也可以是酷卡;厭倦了一般風景明信片,把照片只取局部,是希望買的人可以前往台東,找到那個場景,」破批西說明,兩面印刷的這張卡片,可以不限寫字的位置,也無限定哪個角落貼上郵票。

破批西個人最喜歡的,是設定長曝光下的太平洋藍色光影,是他嘗試用不同效果拍攝的成果。「明信片和網頁圖片比較起來,多了真實的手感,」他解釋,所以有一張圖拍的是都蘭一位木刻藝術家的作品,背面放大雕刻木頭的紋路,就是希望能讓人寫明信片的時候,還能感受到木頭的溫度。

其中一張拍的是海濱公園旁白房子,因為破批西聽到傳說,有位老榮民親自把房子全漆成白色,就去找到。一張是從山上民宿「風車教堂」望遠的海洋,在紙張上呈現了漸層,呼應背面清澈湖水的綠色漸層。

貼近生活的鏡頭,才有真實的眼睛
其實破批西不是一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攝影風格,從大學起他開始自助旅行,去過德國、希臘、中國四川,他回顧,自己總是拍標準的風景照片,沒有真正的貼近當地生活過。

抱著單獨去深度旅行的念頭,在研究所畢業、在當兵之前,破批西參加了志工交換計畫,選擇了印度這個文明古國,兩個月的時間,跟著非常草根的基金會前進印度偏遠地區,以行動與鏡頭貼近中低收入戶無法求學的小孩們,「貧民百萬富翁」場景就在他眼前真實上演,令他非常震撼。因此,在台東明信片幾乎賣光後,破批西近日也獨立出版《印度。漂流》攝影集。

繼續慢慢地說,小小的夢
在生活、工作之餘,破批西像螞蟻尋覓糖果一樣,一點一滴堆積夢想。在網路上尋找各種的機會發表作品、也幸運地遇見共同創作者,更開始接婚禮攝影案子、練習拍攝技巧。為什麼要如此餵養夢想?他說:「因為我想挑戰世界,我想知道自己的作品到底夠不夠好,」化為實體的作品,跟每一個人對話,而不是僅限於網路上文字的交流。

網路帶來機會與便利,而他卻想跨越空間,回歸人與人的真實關係。問破批西下一步的計劃?他緩緩地說,因為夢想小小的,可以慢慢做,如同他的名片上印著:「讓我的小小夢想與你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