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山水 || 手作小旅行,金瓜三號 Day2

一大早,我在陽光強力照射下醒來,雖然昨夜挺冷的,不過被窩倒是很溫暖。

20141123_APO3215

一早我們在用過早餐之後,前往捕捉中午要食用的魚,因為後勢溪禁補,於是我們就到附近農場的池子裡體驗自己抓魚的樂趣,來自中國的幾位朋友覺得特新鮮,雖然有其中幾位都來自鄉村,但是卻很少到像坪林這樣山區的地方活動,對於山,他們感到很興奮。

20141123_APO3243

接著,我們在生態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帶領之下走訪觀魚蕨類步道,這條步道可以說是整個新北市生態最豐富的地方。

20141123_APO3244  20141123_APO3256 20141123_APO3253

在理事長的解說之下,才漸漸地認識了許多蕨類的不同與特性,還說明的颱風草真的能夠預測颱風是否會有來襲,而不同的植物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這條部分因為範圍不小,因此常常能夠看到同一種植物從小到大的生長情形,也就是從嬰兒、少年、成年、老年這幾種狀態都能一次看到,相當地豐富。相信對生態植物有興趣的朋友來到這邊肯定會像是來到故宮一樣,流連忘返。

20141123_APO3310 201411232014-11-23 12.46.00

中午,我們在同樣是製茶的老師傅家裡用餐,圖中吳郭魚就是早上才從池子裡面抓起來的,沒有臭土味,肉質也很鮮嫩,所有的食材幾乎都取自在地,幾乎都是0碳足跡的食物,十分令人驚喜,更有超強的炒米粉、皇帝菜。

下午我們跟著金瓜三號的夥伴們一起做手工餅乾,將揉好的麵團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狀,然後再做手工紙,將許多報紙或是廣告傳單,在經過非常療癒的撕紙的動作之後,全部放進果汁機裡打碎,就變成紙漿。

201411232014-11-23 16.58.0420141123_APO3331  201411232014-11-23 15.39.18

因為不同的紙漿會有不同的顏色,因此也能混搭,可能做成上下層不同顏色的手工紙,也能放入許多植物或者咖啡粉,我們也將早上在蕨類步道採集到的葉子放進去,增加許多有趣的變化,不過手工紙作法雖然簡單,後續必須等上很多時間乾燥,雖然有電熨斗加持,但還是很濕,只能先裝進袋子裡面慢慢等他乾。

最後,整趟旅程就等手工紙乾的過程中結束啦,當然離開前還有辦手禮,我們又回到老街上,先跟良心饅頭店的老闆娘領取五行麵包,再去水柳角手工皂領取昨天動手製作的手工皂,然後啟程回台北。

20141123_APO3378

結束了兩天豐富飽滿的行程,最後得說說感想:

1.短時間能融入當地

初到一個地方,要如何融入在地和當地人建立起關係,這是最困難的部份,而坪林因為有威德與庭碩和其他夥伴的深根挖掘,江過去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人脈,和當地商家建立起來的互信帶給我們。也就是說,每一個參與旅行的遊客都在短時間之內,被拉進了這個他們用心經營起來的信任圈裡面,因此,每一個旅人即使對於這塊土地陌生,卻能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在地商家的溫暖與人情味,這也是整趟旅行之中最令人感到溫暖的地方。

2.認識全方位的茶產業

這一趟以茶為主軸的旅行,不只喝到了茶也接觸到了許多跟茶相關的產品,例如:茶葉蛋、牛嘎糖、饅頭、茶糖、茶冰淇淋、手工皂,也去了茶園,看蔡大哥處理茶,第一天晚上學習品茶,與茶農聊茶產業的許多細節與未來。

3.讓你胖的食物之旅、用心的料理

從一下車就開始吃吃吃,前後好像吃了十幾樣東西,第二天要回台北的時候大家都沒吃晚餐就回去了,可見這兩天被餵食的多豐盛。因為這次金瓜三號請到了一位厲害的廚師 曉葳,因此每一道菜都非常的美味,不過份調味,保持著食材的鮮味,還有食材與在地的連結。

4.手作提昇遊客參與度

從體驗做饅頭、做手工皂、再到做手工紙和一起完成第一天的晚餐,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一起完成這趟旅程,每一個人的投入都讓整趟小旅行更完美。

5.傳達生命的熱情

此旅行中最多話的[庭碩],當然也是旅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將所感受到的故事與熱情充分的傳達給我們,讓每一個陌生遊客都能夠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情,當然熱情是會傳染的,因此也能幫助更多旅人激起對這塊土地的認識與認同。當然整個金瓜三號對於坪林的投入,能夠讓許多商家認同他們的理念,善待每一位團隊所帶來的遊客,更是難能可貴。

背包客棧很多,但是以小旅行深根在地的不多,謝謝金瓜三號在短短兩天內讓我們深入坪林,現在只要想起坪林就想起這兩天豐盛的旅程,對於土地的感情也會更深厚。

2014.12.5 (aPo

 

再讀一次:day1

小旅行資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6hgkkZk_hqWSVZvTDAxX19hS0k/view

金瓜三號:https://www.facebook.com/pumpkinno3?fref=ts

茶香山水 || 手作小旅行,金瓜三號 Day1

認識胡庭碩,是因為去年我跟著一群熱血的大學生一起辦了社會創新巴士(SIB),其實也沒幫什麼忙,只是用攝影跟交通來跟他們換取能夠一起隨隊學習的機會,那時我才剛開始接觸到DT(design thinking)與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這兩個很夯的名詞,後續又因為他們一起認識了來自大陸的學生悅怡,來了台灣好幾次拜訪了許多社會企業單位。恰好這次他們要來台灣幾天,以茶為主題的拜訪行程,剛好這段時間有空,就用交通與攝影跟隨著他們一起學習。

庭碩的故事就不說了,隨便google就有看不完的資料,他總是給我一種想要把他感受到的一切用力的傳達給你知道,因此總是滔滔不絕的述說他的感受與他聽過的故事。後續他投資了位於苗栗南庄大南埔的「老寮」與新北市坪林的「金瓜三號」,這兩間背包客棧都是以在地出發為基調,不只是能夠提供旅人休息,也讓許多人用以工換宿的方式體驗在地生活,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努力的探訪當地周遭深度的人文與景點,辦舉許多深度的小旅行,而這次的「茶香山水||手作小旅行」就是金瓜三號所舉辦的活動。

20141122_APO2673

坪林,在過去雪山隧道還未開通之前,每逢假日必定擠滿往返台北、宜蘭的車子,整條路上總是擠滿了攤販與人潮,但在2006年之後,坪林終於能夠回到平時的安靜,反而是雪隧每逢假日必塞,交通太過便捷,造成宜蘭人一週只有五天能過生活的抱怨聲浪湧現,宜蘭鄉間更是種滿了許多別墅,雪隧的開通,對於坪林跟宜蘭來說,到底優劣如何真的是很難評斷的。

不過現在週末,坪林的街上總是能夠維持一種鄉間的步調,馬路上許多茶行林立,更有一條僅只容許一台汽車通行的老街,老街的建築與格局仍然維持的過去的外貌,最難能可貴的是維持的居民生活的氣息,位於派出所旁的入口處可看見入口歡迎標語(上圖)以及明顯的人字砌建築,過去富有的人家才會採用人字砌,如果是一般居民的房子會是採亂石砌,原因也就是沒有經濟能力購足美麗且大小相近的石頭。20141122_APO2659-2

我們在坪林國中前碰面,一見面手上就多了一杯冷泡茶,這是當地第一個開始做冷泡茶的坪林茶莊老闆所研發,當年研發的時候還被整個坪林同業都笑他傻,結果現在滿街都是冷泡茶。只是,這杯用真正台灣茶葉泡出來的冷泡茶的售價居然跟在各地飲料店買到的價格一樣:30元,這不禁讓我們想,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一杯台灣正統的冷飲居然跟可能混入許多不明來源的茶葉的飲料等價。

20141122_APO2663-2

隨後,我們跟隨著金瓜三號夥伴的一起前往老街,在這轉角能夠看到一座香魚的入口意象,這香魚主要生活在主要幹道一旁的北勢溪裡面,但是香魚只有每年的6/1開始的四個月能夠捕捉,曾經在台灣絕跡的香魚在多年封溪復育之後,在2005年復育成功每年開放四個月開放垂釣、捕捉,而這可貴的香魚更是吸引了許多日本釣客專門前來釣魚,由此可見香魚的魅力。

在了解了坪林另一個特色之後,開始前往老街進行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的行程,我們停在豬肉攤前面等候夥伴們採購晚餐的食材,並一同品嚐人氣麵包店「心心麵包店」的芋頭土司,扎實的用料與口感令我們印象深刻。沿著老街一直走,會發現這邊的豬肉攤都在雜貨店的前面,庭碩跟我們說,以前雜貨店常常有人賒帳,但是俗話說:「欠錢不欠過年」,因此每到年末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家把家裡面養的豬拿來雜貨店消帳,但是因為豬肉自己吃不玩,因此就拿出來賣,漸漸的就變成每一間雜貨店前面都會有一個豬肉攤。

開始往老街裡頭走,這是一般汽車不會開進來的小路,因為只要有車子在對向同時出現,就得上演黑羊與白羊走獨木橋的戲碼了。老舊的石磚與早已沾染上時間氣息的青苔立面,帶給我們厚重的歷史氣息。我們來到「良心麵包店」,該店家標榜無添加色素與防腐劑,尤其又以五行饅頭組合最為熱門,共有『茶香、紅麴、五穀、甘薯、紅糖』五種口味(一顆10元╱一袋10顆100元),之所以被稱為良心饅頭店,都是因為老闆常常不在,村民都知道饅頭可以自己拿只要把錢留下即可,慢慢的就變成考驗人心的饅頭店。

這天我們在金瓜三號夥伴的帶領之下,在老闆娘的介紹之下,才知道他的饅頭不加一滴水,加的都是自己磨製的豆漿,並且每天揉完的麵團都會留一塊下來當做老麵,當做隔日發酵的基底,我們不只跟著老闆娘使用桿麵機嘗試將一團麵團碾至可以製作饅頭的程度,來自中國的遊客們也下場體驗切饅頭,不過可惜切的太醜了,都被老闆娘重新混一混自己重新製作饅頭。

20141122_APO270520141122_APO2770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得趕赴下一個地方用午餐,但是老闆娘卻不怎麼想放我們走。
「等一下,你們什麼都沒學到就想走!」
「來來來!我來教你們怎麼辨別基因改造與非基因改造的黃豆。」
老闆娘從一旁的袋子裡取出了一些黃豆,用手捧著讓我們這群庄腳俗看看。
「你看看這些黃豆,只要有一條黑黑的線就是有基因改造的黃豆…..」
(更詳細可參考此文)

20141122_APO2787

中午我們在「坪林老街小吃(坪林豆腐店)」,用餐,一口氣吃了四種口味的豆腐料理,真的很驚人,但令我比較感興趣的則是他們的廚房空間,雖然看起來很簡陋,不過空間感非常的有趣,廚房後方就是中間的天井,灑落非常棒的陽光,牆上、四周都放滿了在多年考驗之下存留下來的用具,超大型的計算機,直接掛在天花板的收音機,都放在最適當的位置,而這些物件的擺放就是最真實的臺灣味。

20141122_APO2786

下午,我們來到「水柳角68」體驗製作手工皂,話說,手工皂最近幾年在台灣真的是非常的火熱,包含坊間開設了許多做手工皂的課程,而且幾乎每個社區發展協會都開過這樣的課程,不過真正能夠當做職業在經營的人還是少數。做手工皂的製成都差不多,不過能加入許多有趣的添加物,例如坪林特有的茶籽粉,還有咖啡粉….另外老闆娘還讓我們加入許多精油:蘭花的、薰衣草的、薄荷的….製作過程中因為有氫氧化鈉(強鹼)與水、油脂的混合步驟,因此老闆都讓我們帶上了護目鏡與手套,混合時一般都是用打蛋器去攪拌,不過金瓜三號為了提高我們參與度,一人發了一個玻璃瓶,裝入了要混合的皂液,於是我們每個人都化身成泡沫紅茶店的工讀生一樣,努力的搖晃玻璃瓶,一直到皂液變白,才能夠灌入皂模裡面。隔天晚上來取手工皂的時候,老闆娘說還要放上兩個月等他完全皂化才能使用,不然鹼的成份會太高,會傷害到皮膚不太好。

其實水柳角原本是一間雜貨店,後來漸漸轉型販售手工皂,但是現在還有許多老客戶會來買東西,不過老闆非常聰明的使用了許多可升降的掛簾,一放下來整間商店就能夠營造精緻手工皂店家的氛圍,一拉上去,就能夠變成雜貨店,真的非常聰明。

20141122_APO2880

20141122_APO2871

在結束坪林老街的活動之後,終於回到金瓜三號,金瓜三號位於金瓜寮裡頭,坐擁整片茶園景觀,每一天早上都能夠享受從山頭後方迸出的陽光灑耀。

20141122_APO297320141123_APO3203

來到金瓜三號,我們先分配好房間,入住團隊精心經營的空間裡面,在有整片塌塌米的客廳一起享用湯圓(茶口味),以及由主持人威德來介紹金瓜三號的由來[延伸閱讀 簡報],原來這邊是他在做研究的時候,因為指導老師認識隔壁製茶的蔡大哥,因而把隔壁的空間承租下來做成背包客棧,更深耕在地,期待用更多年輕人的想法與創意行銷在地。其實坪林真的是個好地方,離台北市不遠,半小時就能到了,卻能夠擁有一整森林還有清新的空氣。

20141122_APO2978

上圖的湯圓聽說是胡庭碩前一天揉到凌晨四點的作品,相當好吃,帶有豐富的情感。

20141122_APO299720141122_APO2933

金瓜三號的重點之一,就是住在隔壁的蔡瑞陽製茶師,在2012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中奪下冠軍,因此我們抵達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在外面曬茶,進行「日光萎凋」的步驟。蔡大哥說要帶我們去看他的阿薩姆茶園,不過因為要涉過小溪所以後來就放棄了,只能在河邊合影留念。

20141122_APO3029  20141122_APO3073

後來到他的另一片茶園(到底有幾塊地?)跟我們介紹茶葉的不同,還跟我們說,正確的採茶方式是採一心三葉的葉子,其他製茶專業我都忘光了,請多見諒(暈倒),看蔡大哥身輕如燕的奔跑在他的茶園,而我們一起參加的夥伴則是一直滑倒,真的很佩服他們多年來訓練出來的身手。

晚上,我們一起DIY了很厲害的沙拉,更加入了天然的山葵醬,這頓飯是阿破覺得參與度最高的記憶了,一群人圍著用心製作出來的食物,點著十分有fu的燈泡頗讓我感動,因為很久沒吃到那麼豐盛的食物,而且每一道菜都能吃出他原本的味道,簡單的調味令人食指大動。

20141122_APO3117

晚餐之後,由當地的生態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帶著我們到明天早上要去的蕨類步道夜觀,一個多小時下來,不只看到許多條蛇,還看到許多飛鼠(的眼睛),因為飛鼠實在太遠了,所以只能看到牠反射手電筒光線的眼睛亮光,有時藍色、有時黃色,相當有趣。

20141122_APO313620141122_APO3143

(中間的亮點就是飛鼠的眼睛)

晚上回到住處,就參與了隔壁蔡大哥製茶過程中每兩個小時就得起來醒茶一次的過程,茶葉真的很奇妙,每個時間的味道都不一樣,此刻的味道像是桂花香,兩個小時之後又不一樣了,而要不要決定醒茶,都必須要製茶師的鼻子來決定,而蔡大哥的夫人說她自己也看不出來、聞不出來,只能靠蔡大哥來判斷。

20141122_APO3153 20141122_APO3171

晚上,我們圍在蔡大哥夫人的咖啡廳前面學習品茶,有烏龍、青茶、英國茶,我們將茶葉放在碗中倒入熱水,然後先用湯匙聞茶水的香氣,在一一的品嚐各種茶葉之間的不同,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茶葉,雖然每個人喜歡的不同,但是好壞還是能夠明顯的分出來。

20141122_APO3202

睡前我們聚在一起,在威德與庭碩的強迫之下,要我們說出關於今天的三個關鍵字,分享每個人感受到的細節,這個部分挺好的,因為整天下來通常都只聽到解說導遊的聲音,晚上這個時刻能夠安靜下來聽聽每個人對於整天旅程的感受。

繼續閱讀:Day2

小旅行資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6hgkkZk_hqWSVZvTDAxX19hS0k/view

金瓜三號:https://www.facebook.com/pumpkinno3?fref=ts

一二三,阿破與土地的三部曲

前幾天接受一個朋友的訪問,雖然年輕但卻已經很出色,勝過許多前輩了,只要時間繼續累積相信會是未來舉足輕重之人。

經過他的訪問我才稍微意識到了這三本書有著許多些微的不同,卻又剛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面相:認識台灣的多面相。

 

因為去了希臘,美景當前所以狂拍照片,回台灣之後一陣空虛,覺得在也不能用背包客走馬看花的方式去旅行了,後來,2008年去了印度當志工,因為身分而去了很多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看見了不同國家人民的真實生活,不過卻是在遇見了各國志工之後才覺得,自己不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

《印度。漂流》寫的是那段真實的進入印度生活的日子,讓許多真正的畫面被看見,而不只是那些古蹟、紗麗還是笑容。

p1-03

 

2011年初開始進入雲林拍攝,這等同於我開始認識土地的契機,看見不同的風景,滿是蚵架夕陽、破敗的紅磚三合院、地層下陷的真實上演,然後遇見了在各領域的專家,養鰻魚的、養烏魚的、種田的、種菜的、養文蛤的,對我來說,我終於知道我們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從產地到餐桌的這段經驗終於能夠連結上了,然後許多傳承老工藝的師傅們,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最後則是看見這塊土地未來的希望,那群願意回鄉工作打拼的年輕人。

《雲林有大家》寫的是我回到土地上探索的過程,有難以想像卻真實存在的風景,有各行各業的職人,也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工藝師傅,還有願意回鄉的年輕人。

20121219-_DSC5816

 

 

不過,這些都僅止於台灣西部,阿塱壹,則是我第一次認識原住民文化。

旭海是位於台灣東南角的村莊,雖屬於必經之路卻還是交通不便,但小小的旭海卻是過去斯卡羅人現今的居住地,四百年前一群從台東知本遷移至恆春半島的族人,靠著通婚與結盟,建立了強盛的斯卡羅族,幾乎統治了整個下瑯橋十八蕃社(恆春半島),原本屬於卑南族的他們被半島的排灣族同化,而後又加入了阿美族、客家人、漢人,成了一個族群大融合的部落,日治期間,潘阿別頭目率領族人遷移至旭海定居,而原本斯卡羅族的勢力也崩解了。

 

20140518_APO9694

這一段歷史,我從第二天進到旭海村的時候,遇見佳昌才知道,原來我遇見的是這樣一段有著長遠歷史的族群。族群融合的結果,在原住民部落講的居然是台語,是讓我最出乎意料的部分。我在進行一項採訪的時候,常常一開始都是完全不做準備的進入那個場域,讓自己能夠完全空白的去觀察去感受,例如去印度的頭一天,我只知道如何從飛機場到火車站,然後就有人會來接我了,但也因為什麼都沒做功課,在到達火車站之後就鬧了不少的事情,給了我一場震撼教育。而去雲林也是,大概前9個月都是漫於目的的閒晃,後來才慢慢的鎖定拍攝主題,大量的拍攝了土地上的人。

不過,我在旭海剛接觸到這整個斯卡羅歷史的時候,是感受到一個巨大的斷層,因為對於台灣西部的人而言,自己家族的歷史,頂多只有三四代,對於祖父的祖父的事情,通常已經很難知道,但是對於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祖靈、他們有家屋、他們有傳統領地,以及代代不斷相傳的歌謠與物件。這對於台灣大多數那群從大陸撤退來台的漢人而言,是有著巨大的差距。而已經生活在土地上幾百年的原住民,現今如何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之下生存,這也是一個最困難的問題。

在旭海的日子,慢慢的進入一個原住民生活的部落,然後在進入一個民謠的世界,從恆春民謠發展至今在分支為滿州民謠,他們在港仔與里德傳唱,而記得那天剛從高士部落聽完古瑤傳唱的時候,沒幾公里,就聽到張錦桂老師在唱民謠,這也是我第一次深深地感覺到,台灣真的是一個有多元文化的寶島阿!

 

《我在阿塱壹,深呼吸》這本書對我來說則是第一次進入原住民文化的開始,也是能夠補足台灣多元族群的一環。

20140504_APO4927 20140406_APO5226

 

不過,朋友問我接下來想寫什麼?心裡好像還沒一個答案,如果有,可能是貢寮吧?

土溝。溫度

 

我就是來拍照的,用這十多天來觀察一個村莊。

我抱著這樣的心情來到土溝,而我什麼功課都沒有做。

 

7/10

下午最熱的時候來到土溝,初來陌生地有點出乎意料的尷尬,好像不知道該做什麼,住在協會樓上的空間,有一張塌塌米,與實習生們一起住在一起。

開始遇見 小昱、婉如、國雄,這些在以前就稍微打過照面的朋友,然後去看了正在整理的炮竹工廠,阿香帶我去逛了土溝村附近,大致上有點了解,撥蓮子、剪頭髮的是大概可以拍攝的題材。過埤的地形相當特殊,埤塘與橫列式的建築,竹仔腳的佈置彩繪。

晚上與大家一起用餐後結束一天。

20140710_APO5714

7/11

早上六點半被廟裡的廣播吵醒,說今天是15號要吃平安飯,七點多用了早餐,但總覺得吃不飽,吃了蛋餅還吃了熱狗與雞塊,騎著婉如借我的單車去拍了撥蓮子的村民與正在田裡面摘取蓮蓬的農婦,蓮花很高走在田裡根本看不到身在何處,所以有的農夫會在田裡綁上一條條的繩子來分割農田,用來幫助辨識採收狀況,而且蓮花的莖都是刺,下去沒多久我的手腳就被刮的流血,這才知道這行的辛苦。

蓮花分成 香蓮跟x蓮,一種是種來收蓮子的,另一種則是用來收蓮藕的。(後來還得之有一種「百葉蓮」,因為他的花瓣多如有一百葉這麼多因而得名)

約莫十點多回到協會用電腦避暑,中午吃了越南麵線與挫冰,回去睡到兩點多,出門繼續拍照,首先遇到在路邊拿著卡拉ok歌本的大哥,他很和善,在還沒跟他打招呼之前就拍了幾張,他笑了開來,後來跟他聊天,他還唱了幾首歌給我聽,近門拿了許多照片與證書給我看,說起他的豐功偉業,還有去年土溝藝術村做的那本書,翻開書中的某兩頁跟我說,這是我。

後來到竹仔腳準備看特殊的挑飯擔的祭拜,先到了一戶人家中聊天,他們都很和善的招呼我過去坐,『來這裡坐比較涼啦!』坐下來就先表明來意然後開始拍照,還拍了90歲的老婦人,後來去到白毛伯的家裡聊天,聊沒多久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就跑去廟裡等候村民來祭拜。

他們挑著扁擔帶著祭品來到廟前,等候大家都來之後就一起開始,他們坐在金爐前面聊天,我幫他們拍了大合照,最後跟著他們挑飯擔回家拍了幾張照片。

拍攝人像有一點點感覺回來了,無目的的閒逛不知道能夠進行到什麼程度,希望一切順利。

20140711_APO6417 20140711_APO6335

7/15

第六天,今日都沒出去拍照,全部都在處理新書的事情,也稍微休息一下,思考一下拍攝農村的問題,又看了北井一夫拍攝1970年代的攝影集,始終為一些照片感到存疑,尤其是拍植物的,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拍這個平常再不過的風景?而且是最一般的植物,到底心態上我跟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2014-07-15 18.00.40 2014-07-15 18.00.59

他最迷人的影像仍舊是居民休息時的狀態,這樣的照片真難拍,一要等,二要深入生活。

2014-07-15 18.01.56

 

算了一下他拍下作品的年紀,約莫是31歲,剛過30歲的他心情應該有很大的不同,會不會他已經融入農村,用在地人的觀點去觀看呢?即使是一草一木都屬於村莊的一部分,美麗的芭蕉也是構成村莊的一部分吧?

或許他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按下這個快門的。

 

7/17

進入第七天,一週的巡迴,但是對我來說每天都一樣,

起床、拍照、吃飯、睡覺、拍照、吃飯、整理照片、看書、睡覺。

基本上就是一個有點目的卻沒有目的的生活,騎著腳踏車出去亂晃,看到誰在做什麼事情就去打招呼、拍照,同樣的農村每天都去走,都去拍,「到底能拍到什麼照片?」「到底為什麼而拍?」「到底要拍什麼?為什麼要拍?」這幾個問題開始在數日的巡迴之後開始冒出來,這一個小村莊,能有多大的變化?風景、勞動、人像,大概就只能這樣,這些一直不斷重複的課題與內容,一直一直的在整理照片的時候感到煩躁。

真的只有這樣嗎?我到底為什麼要拍人呢?

是因為不喜歡走馬看花,而想要真正的生活,所以渴望跟在地的人有所對話連結,是這樣嗎?所以總是喜歡被攝者看著自己的相機,好好的拍下一張照片。我們的連結,似乎就建立在那個時間點上。

為什麼是想要連結而不是像旁觀者一樣,記錄下他們勞動的身影呢?或許真的是渴望對話吧!

 

「作品慢慢的希望往非決定性的瞬間去發展,紀實攝影會漸漸的變得抹去個人的精神,只剩下那些重複勞動的身影與動作。」

 

今日逛了白河市場,相當的繁榮,舊市場內的擁擠有如台中的菜市場,但有許多賣挫冰的店家與鵝肉麵的店家。遇見一間可愛的米店,布置非常戲劇的豬肉店,兩間店剛好是夫妻倆一起經營,非常的有趣。後來遇見了美麗的建築,拍下了曾經服務21年的里長。他總是喃喃自語過去的一切,而看不見遠方。

我那時候就在想,每一個老人都念念不忘他的過去,每一個做事人都抱怨他的艱辛,只有年輕人能夠談論他的夢想。到底,這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20140717_APO8388

 

7/19

菁寮,走訪了無米樂社區,老街讓我驚豔,不只保存了古老的房子,更有許多村民在這邊真實的生活著,相較於其他宛如死城的老街,或者金門的古厝,這裡真的是非常的棒,只是看板布條多了一些,幾乎打壞了老街原有的美感。

每間商家都掛上了被什麼報導的布條或是廣告,宛如自己的商品價值是由媒體來定義的,自己的驕傲都不見了。

在老街裡閒晃,看不到可以拍攝的目標,遊客中心的地圖上罕見的標上了五營的位置,這大概是最尊重傳統文化的社區了 ,買了一個藺草的涼扇準備給阿嬤,後來才知道崑濱伯的店在哪邊,拍了幾張照片,後來在閒晃的時候一位85歲的老伯叫住我,說我給你看看好東西,沒想到就是那個我已經想拍很久的老伯,他一直在家裡面整理他的香蕉,他摘了足足有六七把這麼多,拿出最大的一把驕傲的告訴我,這一把上面有38根香蕉,然後不停重複的數著他的香蕉,不停的確認數字,彷彿是年歲已高的婦人不時翻出她的情書或者百寶箱,一一的確認過之後才肯放心的去睡覺一般,不停不停的數著他的香蕉,到底有幾根。

離去前他從冰箱拿了養樂多給我喝,原來他身上的衣服就是因為他是販售養樂多的,他說幫公司賣多少罐,他就能拿到多少罐免費的養樂多。

然後再用過餐之後,就這樣離開了菁寮。

20140719_APO8847 20140719_APO8962

 

7/20

 

從高雄來的朋友來找我,我帶他們走了我自己也沒去過的上茄冬,看見在巷子裡的塌塌米業者,然後在去看看竹仔腳,跟白毛伯與他的兒子聊天泡茶,最後再看過過埤之後結束下午的活動,晚餐在白河市區解決,燦坤前面的一條街雖然攤販不多,但卻吃了意外好吃的蚵仔煎、炸粿、蔥油餅,真的可以說是隱藏版的美食。

朋友說,有我這樣帶著他們解說,跟村民聊天真的差很多,而不是走馬看花的拍攝。還好他們都喜歡鄉村,喜歡人情味,喜歡跟人聊天。

20140720_APO9299

 

7/21

整理出了約90張的人像與40張的風景跟優雅農夫們分享,但是在場拍照的人少,我總覺得攝影裡的東西沒辦法傳達給這些人知道(或者他們沒辦法讀到?),所以我在想,我所認為能夠自然傳達給更多人知道的,到底要怎麼傳達給那些無法閱讀影像的人呢 ?

或許會是我的課題吧?

另外國雄有提到,他覺得我拍很多龍眼樹非常的有趣,因為在地人實在太習以為常了,但對我來說從來沒看過迸發的那麼燦爛的龍眼,還有那芭蕉更是花枝招展的令人迷幻,芭蕉在台灣的風景上一定得記上一筆,而且是那種不經意的種植在房子旁邊或者是田間的芭蕉,真的太美了。

20140718_APO8698 20140720_APO9329

 

在攝影裡面,光是「拍什麼?」、「不拍什麼」、「拍的時候怎麼構圖」、「要納入多少東西,要切到哪些東西」、「拍攝的距離」,光是這些細微的差異,就能夠營造出一個人的攝影風格,攝影阿,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

 

努力整理11天來的照片,近4千張照片約能整理出數十張照片跟大家分享,明天的駐村大致告一段落,要開始迎向下一階段生活了。看著這些照片大部分走在以往創作的軸線上持續累積,頗感欣慰,但令我最開心的莫過於那些意外而又不同的作品們。日復一日看似限制卻是自由的土溝駐村,我終於能再往前走一點了。

稍微走出框框的照片,一是稍為退後的照片,而不再那麼逼近那些勞動的人。二是從日本回來之後,發現台灣的特有物件風景。三是擺脫紀實攝影決定性瞬間的新型態攝影。

 

除了攝影之外,還想說說那邊的生活,

能在土溝無憂無慮的生活上這一段時間,連吃飯睡覺都不用煩惱,只要專心的去拍照即可,這真的是當SOHO族最大的幸福,除了認識一群人之外,也清晰的感覺到年輕人回到農村的生活樣貌,優雅農夫在暑假期間所籌備的現地創作,引入了大量的年輕學子來勞動、工作、吃苦,還稍微有點戀愛巴士的fu,真的讓整個農村的氣氛翻轉過來了,不過也當然,願意改變而且接受改變的村民總是那些,假裝沒見到的或許也能就會假裝沒看到,不過至少在我遇到被我拍攝的人裡面,大概沒有人不知道美術館的。而在這些學子裡面,從一週到兩個月的都有,也當然年輕人耐不著無聊,不是在電腦前面就是一直往外跑,聽說還有人做火車跑去逛花園夜市,那是一種連開車都覺得遙遠的地方,他們真的就這樣跑去了。鄉村的生活改變了青年學子的生命,或許也會有更多更多的人願意回來農村吧!

在這邊的幾間公司,水牛設計、水牛建築、優雅農夫、優雅農夫音樂,還有協會,讓農村裏幾乎近來的二三十位的常駐年輕人,帶給了村莊不少的動能,而以藝術裝置(公共藝術)改造社區的也算是前輩了,他們有建築、設計、影像專業,而一般社造最缺的就是建築專業,要蓋一間什麼奇怪的房子還真的沒有很多人能做到,他們一直在藝術與能夠被接受的常民藝術之間找尋中間點(歌曲也是),也是挺佩服他們的,當然,一群人所累積的群體力量也是成功的原因,幾個核心成員因為夠強、感情夠好,互相支持,造就了這些無人能打破的團隊能量帶著土溝一直往前走。

團隊阿!也是我最渴望的東西。

 

2014.7.22

 

 

 

東京。留白

2014.7.2~7.6 東京

距離上次出國,已經是6年前-2008的印度,雖然2011年有跟家人去過北京不過我覺得那不太像是出國,總覺得沒有新鮮感。出去看世界,是反思自身文化的最好的契機,太常出去反而也會喪失的觀察力,而台灣待(呆)久了,也會習慣台灣本身的環境,而沒辦法去察覺那些隱藏在週遭的獨特元素。

出國前一天還真的有點緊張,去了日本的這幾天,我真的很認真的觀察,一值在思考,到底日本與台灣有哪裡不同。那種出國的障礙,終於在去了日本之後消散了。

201407022014-07-02 13.08.40 201407022014-07-02 15.52.32

左:桃園特有的埤塘景觀,右:日本的河川與農田

 

記得第一天快到日本的時候,就對日本鄉村的稻田景觀印象深刻,筆直而有整齊的農田切割,乾淨的村落景致,農田就是農田、村莊就是村莊,絕對不會在農田裡看到什麼農舍。

出了機場坐上往飯店的接駁車讓我開始有了「這就是日本」的感覺,但是那種感覺非常的微妙,因為似乎只是把字體換成日文偶爾夾雜著正體字,然後再把台灣的環境稍微弄乾淨一點,就能夠成為日本了。因為中文在日語裡面也會出現的關係,有些用語特別有意思,例如在機場的「健康相談」(健康檢查之類的),對於健康,我們來談談吧!相較於「檢查」就溫暖許多不會那麼生硬冷冰。

於是我開始在想,到底是什麼構成了這個巨大的差異?

車子、房子、建築、樹木其實都跟台灣很像,但是卻有些微的不同,彷彿把所有的元素重新經過日本式的排列之後,就成為了日本。到了飯店,發現日本總是樹木參天,而且在市區出現竹子的機率很高,還有像是森林的高聳林相聚落。聽說日本是不砍天然樹木只砍人工造林,而且八成的樹木都是進口的,所以台灣才會被砍掉那麼多檜木吧?

20140702_APO4216 20140703_APO4336

 

日本的街道很乾淨,車子也很少,可能是旅行的關係,看不太到多數的日本人,不知道他們都跑去哪裡了,晚間七點作電車去新宿雖然人多,但也跟台北捷運差不多而已。聽說日本買車需要停車證明,但是車子很便宜,油錢很貴,一公升五十幾元台幣(相較於東京三倍的物價我覺得是還好),整體上的街道都很乾淨而且過份的空曠,不會看到路邊有人亂停車,根本就是超適合居住的都市。

 

日本都市週遭的房子都不高,而且大多擁有斜面屋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是很喜歡陽光的意思嗎?市區的大樓上面也很少看到雜亂的廣告看板,即使是做生意的店家,招牌都是小小的,留出大量空間給整個市容,非常令人喜愛。偶而能在住宅區看到繁雜的電線杆,不過大體上還是很乾淨。感覺上整個都市景觀就像是有高明的設計師在後面指導一樣,房屋與房屋之間的距離、比例,房屋跟街道的比例,房屋內縮的比例,庭院的空間,停車的處所。或許我想連7-11或是全家要再日本開店大概都有規定需要提供多少停車位吧?

20140703_APO4335 20140703_APO4337

成田山興盛寺附近。

 

20140703_APO462220140706_APO5481

左:市區有大量的公孫樹,而且修剪的方式非常適合日本狹窄的地理特性。

右:代官山地區。

20140704_APO4690 20140703_APO4429

下:都市有大量的高大樹木(在高架橋拍攝)

 

 

第二天

日本的寺廟-成田山新勝寺

整體來說,日本的寺廟風格是大器的留白,但是會在細微處做到最精緻。例如大面積的直線條、橫線條或者是空白,留白的部份也能夠在建築與建築之間的距離感受到,留出大量的庭院或者廣場,站在那邊就有似乎這個地方在等待什麼的感覺,因為空出了位置所以覺得需要什麼去填補。日本的留白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與日本神社總是把空間建構出來等待神靈的來臨是一樣的感覺。

20140703_APO4370

 

去箱根做登山電車、斜面電車、纜車、海盜船,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中間的溫泉區的景點「大湧谷」,店面規劃相當好而且有直感,一旁也不會出現奇奇怪怪的攤販來搶生意,每一間店都規規矩矩的做生意而且擁有不錯的設計美感,步道規劃也非常的舒適。在那販賣了一種黑色的溫泉水煮蛋,雞蛋丟下去之後就變成黑色的,相當神奇,雖然吃起來沒什麼,但是就是狂賣,一箱箱的雞蛋經過纜線直接送達烹煮的溫泉區,還能看到工作人員把一籠籠的黑色水煮蛋從溫泉裡頭拿出來,噱頭十足阿!

20140703_APO4488

 

 

 

 

第三天 宮崎駿

造訪的路上導遊說因為周圍居民抗議所以遊覽車不能隨便停,一旁的公園停車場頂多只能容納10台遊覽車,如果太慢來了只能把車子停在很遠的地方徒步到宮崎駿美術館。日本人的自律以及守法的高度真的到了一般國家難以想像的地步,因為觀光帶來的災難,在地居民開始有了自醒而相對的做出規範。

聽說日本人只要遇到「這是規定。」這幾個字就會摸摸鼻子的遵守,如果是我我肯定會想說:憑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是不是因為xxxx,那如果是bbb應該就可以了吧!  我想這都是大多數台灣人跟日本人最大的差異吧?

宮崎駿館內禁止攝影,只有外觀以及頂樓的巨人能夠拍照,一開始看了一個小短片,是單純用人聲所配樂的動畫,例如走在馬路上就有許多車子的聲音,咒罵的聲音、趕車的聲音,有許多情緒性的聲音,這樣的表現手法比起一般配樂更加深刻,彷彿所有的一草一木都擬人化,發出了許多情緒性的聲音。

20140704_APO4711 20140704_APO4741

淺草觀音寺,對於日本的寺廟實在無感,太觀光了。

20140704_APO4864

 

第四天,迪士尼

歐!真是個奇妙的地方,相當佩服迪士尼文化,眾多的場館讓我十足的懷疑他們推出動畫都是有系統性規劃的,才能有如此豐富的館可以玩耍。之前已經聽聞,即使是迪士尼的掃地員工,也是具有迪士尼血液的,當天我們在一旁研究地圖就有掃地工過來詢問要不要幫助,後來她幫我們了去拿了四份的中文地圖,多貼心。

整個樂園裡面看不到一絲絲不屬於這個樂園的元素,即使是垃圾桶、飲水台等等小細節,都看不到破綻,整個空間就像是被置換一樣,而且非常的徹底。許多管都有相當高水準的技術與設施,例如量身打造的戲院(搭配電影內容改變戲院環境光線,甚至有風吹的效果、噴水的效果)、小熊維尼的館裡面,一次進去是三組遊客坐在蜂蜜罐子裡面,而且在欣賞展覽內容時候的排列是不同的,有時候妳會在其他人後面,有時則在旁邊,打破過去以往只能排隊觀賞的線性經驗。還有他們的食物真是我覺得非常好吃,有超大的烤火雞腿,還有米老鼠造型的漢堡。

20140705_APO5224 20140705_APO5039

左:每一細節都做到位,即使是一個花車,販售人員的服裝都是一整套搭配的。

右:迪士尼夢幻世界的唯一破綻:天花板。

 

20140705_APO5186  20140705_APO5372

左:定時有的表演,瞬間改變氣場的大遊行。

右:什麼場面都看得到。

20140705_APO5027  20140705_APO5325

 

為了營造氣氛,所有的細節都做的非常到位,找不到一絲破綻真的很厲害,而每天的固定遊行,更是精采(誇張),放大版的動畫腳色全部出現在眼前,遊行前工作人員開始管制出入與引導遊客在路線的四周坐下等待,當一張張嘴巴露出笑顏而且不停的拍照的時候,我覺得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種瘋狂裡面,當然,我知道自己是清醒而且冷眼的看著這個現場。

 

雖然佩服卻在本質上不喜歡,不知道有沒有拍攝迪士尼的攝影師?

M020027782_b_18

篠山紀信攝影集:東京迪士尼30週年HAPPINESS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file.php?item=M020027782

 

 

東京有很多烏鴉,而且體型都很龐大,姿態完全跟台灣的麻雀、白鷺鷥不同,有一種奇妙的氣氛,嘎嘎嘎的像是再嘲笑整個城市一樣「看吧!像我這樣的鳥也能生存在東京!訝異吧!」然後張大翅膀悠閒的又飛去另一個地方停留。

而烏鴉本身就有一股邪氣,放置在東京有種說不上來的突兀感。

深瀬昌久-鴉

 

最後來說說日本之行在攝影方面的感想:

只是出了國,就覺得什麼都很新鮮,也可能是覺得在日本的時間實在太少,所以只能拼命的放大眼睛拍照,這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呢?在電車上即使有80%的相似度,但卻還是覺得有趣而啪啪啪的按了快門,處於旅行的氛圍底下,似乎什麼都是很有趣的,因此也會更容易的按下快門,「蒐集」一些沒看過的事物。

但為什麼在台灣看不到這些有趣的點呢?對於這點,我想也必須好好檢討吧!

回台灣的路上,在休息站拍下了攤販的招牌照片,而我終於明白,台灣的特色到底是什麼?

201407062014-07-06 20.56.09-2

走在路上,我也常常在想,如果這裡是日本,到底什麼元素會不見,而什麼會改變呢?

日本跟台灣唯一的差別,就是留白的多少與空隙。

 

這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物件擺放的順序或者間距,就能營造出完全不同的氛圍。

而攝影也是,在全面的觀察與拍攝之下,只要稍微拿去360度的其中一個角,這份作品就會變得不一樣,只要把剩下的角度拿的更純粹而迷人,就能夠成為很獨特的作品/形成獨特的觀點。

 

2014.7.15 土溝

 

 

 

南庄印象 6.29

在短暫的休息之後決定到南庄大南埔「老寮」去駐村幾天,除了希望能夠拍一些不同的東西之外,也一起參加週六的古著外拍活動。

脫離了台北,回到彰化整理文章、照片與讀讀書,渡過了一段幾乎沒有出門的日子,一到南庄,視野開闊,山區空氣也清新,能夠讓人洗去所有的煩悶與壓力,所以我始終不適合都市,而屬於鄉村。

之前有聽說,苗栗是一個相當適合退休居住的縣市,可惜出了一個大埔事件,南庄給我的印象始終不出幾項:稻田(梯田)、源源不絕的水、高壓電塔。

20140626_APO2754

20140627_APO2919

稻田是苗栗的一大特色,而起伏不大但仍可以看出梯田形狀的南庄則擁有了美麗的農村風景,只有在些許的區域看得到明顯的高低分隔,但仍能見到被山巒圍繞的稻田風光。

而在水圳裡面源源不絕的山水,也讓我想起了那個把水找回來的八煙聚落,這裡的水清澈,從水庫出來流量穩定,在南庄老街入口處可以看到洗衣服的意象裝置,不過真的要看到居民在洗衣還是要到周圍的鄉間才是。

南庄的水有多好,從洗衣的水道裡能看見小魚悠遊就能知道,更別說是遠處大閘蟹的養殖場,更是見證了水質的保證。

 

20140626_APO285120140626_APO2821

 

三天裡,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

第一天就去他們好友光爸的家裡,跟他們家人與朋友渡過他們在那個家的最後一夜,我們那個晚上廣泛的討論的自學與居家生產,有七個孩子的光爸光媽,最大的孩子今年正要上國中,也是他們第一個孩子進入體系內就讀的,從最大的孩子開始,12年來都把孩子帶在身邊,跟著他們一起生活,體驗自然、燒衣煮飯,他們相信孩子自然有學習的能力,而在這個對世界打開所有感官的年紀,他們選擇讓孩子們去自在地接觸這個世界,而不急著進入汲汲營營的教育體系。然後,選擇居家生產的光媽以及很巧出現在這邊的樹杰,一起分享了這個奇妙的體驗故事,讓在場的女孩們一直追根究柢的狂問。

 

這些,大概在社會上都是屬於「非主流」的事情,也跟我自己想要的希望的稍微符合,因為四處走闖而接觸全人中學、華德福體系、在家自學,讓我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有了不同的想像,而可以在已經崩壞卻同時保持多元的台灣教育,有了很多新的希望與寄託。

 

Day2

我們在廟的廣場幫忙阿華把收好且晒好的稻榖做處理,一台古董級的鼓風爐,把稻榖先經過篩子過濾落葉或是不該有的東西之後,在放進鼓風爐裡將稻榖分級,靠著風力把重量不一樣的稻榖分開來,及格的、過輕的、較輕的,三分地阿華的田只收了六百斤,大概是正常產量的兩成而已,阿華提到可能是今年較多暴雨又炎熱的關係,使得作物得了蹈熱病,所以結穗不良。

20140627_APO3031

不過這數量不多的稻子仍然讓我們五個人忙上了兩個多小時,在炎熱的天氣之下完全讓我們體會了農夫的辛苦,不只讓我們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實感覺,也深深的感謝工業革命,讓更多農夫不用做這些太重複而無趣的工作。

 

下午則是辛苦的整理了隔天要拍攝的古著,所有的衣服掛起來足足有整個教室打個叉叉的掛衣繩那麼多,非常的驚人,這位阿嬤所留下來的衣服非常的可怕,我們大致挑出了十多套的衣服,幾十年前的衣服有非常多都很美麗,而且用色大膽用時尚,很多衣服只要稍微改一下就能夠賣非常高的價格。

Day 3

彩妝師、服裝設計師、MD都到位了,我簡單的在寺廟底下的廣大空間佈置了簡單的攝影棚,用上了所有的燈架,用曬衣伸縮桿搭起了黑白布幕,一支簡單的反射傘拍完了所有的照片,這天光是化妝就弄到十一點多,所以才拍了一套就去吃飯了,最後在多了一位MD之後總共拍了五套衣服。

前一天住進了一位剛辭職的攝影師,少我兩歲,是一位年輕而且謙虛的攝影朋友,合作起來的感覺很舒服、也很和善,真是萬幸。

 

有段時間沒有搞棚拍,上次是拍攝影課的時尚作業的時候,記得拍了三位女性,這次在一個比較開闊的空間拍攝,而且有許多旁人在觀看、干擾,仍然有十分緊張的感覺,雖然整體上仍由攝影師掌握全場,但我拍攝女性的經驗仍舊遠遠不足,腦袋裡一片空白,身為肢體障礙的我當然搞不出什麼厲害的動作,中午吃飯還趕緊去下載pose app,不過看到的都很浮濫。

開始之前有阿華自己跑來說要拍照,當然,就抓著這個機會,一開始雙手空空,後來再加了鐵鎚與木釘,最後則是抱著他的土礱上鏡,整體的感覺非常的好,側這身子有像是抱著自己生命浮舟的感覺,真的很高興能拍到這種富有生命力的照片。宥彤原本的條件就很優秀,170公分加上有彩妝、服裝加持,還有美麗的古著,怎麼拍都好看,只是我的指導還是不足,可惜了這次的拍攝機會。

 

20140628_APO326320140628_APO3800

 

對於只要展露身上的衣服或是外在型態的攝影我始終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拍攝那些有故事的人簡單的多,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所有的生活、勞動、體驗、感悟,都會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是,如果只是拍攝服裝MD,我就沒辦法讀到這些訊息,怎麼拍,我也不知道。

或許我的攝影還是走不到那一塊吧!

 

最後要離別的時候我說,我是來吸收年輕的氣息的,在這幾天遇到的人,年紀大多在20~25之間,除了少數幾位在地農村青年之外,幾乎都是還在學或是剛出社會沒幾年的朋友們。跟他們聊天,好像能夠找回那些失落在過去生活裡的片段,例如那些非常瑣碎而細膩的生活體驗、故事,儘管只是打屁聊天,但我覺得那些就是建構起生活最基底的元素。 跟他們聊天,好像能夠感受到我過去幾年沒做的、不敢去做的,都能在他們身上看見,老寮的皮子與阿璇拜訪了很多民宿,吸取他們的經驗,而四處打工換宿的熊也是深刻的跟她曾經待過的角落深刻的連結,認識好多很多人,遇見很多故事,看見很多人的生活。

這都是我所羨慕的,雖然我仍然在路上,也盡可能的在生存與生活之間找到能夠看見世界的縫隙,但我仍舊羨慕這些年輕自在的靈魂們。

 

「那你都跟30歲的人、40歲的人、50歲的人聊什麼?」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但是我想,聊的應該是已經省略了許多生活細節的那些人生的深刻體悟。

20140628_APO3885

初探清水 6.18

來了清水幾天,大致上對清水了解了一點,
街道也稍微熟悉了一下,基本上清水可以分成幾個區塊與元素:

一、海邊的高美濕地:自然美景、漁港、風車

20140618_APO2340

二、火車站以西的港區藝術中心:眷村、貨櫃相關產業

20140616_APO1023

三、火車站以東的市區、老街、紫雲巖、清水國小:有米糕、撖麵、老建築、宗教

20140618_APO2273

四、市區至鰲峰山之間:有手工麵線、五福圳自行車道(趙宅)、大量的交流道

20140616_APO131420140616_APO1211

五、鰲峰山之上:有一整個村莊的香環、香、香紙製作工廠、大楊油庫、美麗的紅土

20140617_APO1807 20140617_APO1979

 

但基本上我覺得清水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從山(鰲峰山)到海邊(高美濕地),不用十公里、時間更不用20分鐘,立刻可以從山上到海邊,而中間的鐵路恰恰好把清水切成兩半,這其實跟彰化很像,彰化也是沿著鐵軌發展起來,但是整個市區被擠壓在鐵軌與八卦臺地之間,而清水就像縮小版的彰化,市區就從鐵路跟鰲峰山之間開始發展,過了鐵軌就開闊了許多,而且差距非常非常大的。

清水有個地方叫做客庄,是我覺得非常特殊的村莊,據說是以前要渡清水溪的時候必須停留的村莊,以前政府還有辦理渡船,這個村莊非常非常的擁擠,巷弄超級狹小,不知道當初為什麼會這樣規劃設計,或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村莊只是臨時而設立,歷史的風潮一下子就湧進了這個小村莊,但現在這裡已經被許多高架橋所包圍,非常的可怕。也因為有大量的交流道,清水的交通非常的方便,幾乎很快就能連上重要幹道。

美食的部份以米糕與眷村口味的桿麵為主,傳統的工業只查到手工麵線與製香產業。

古早的眷村很多已經被拆除非常可惜,剩下完整的老房子非常的稀少(社口楊宅維修中、趙宅很美)

歷史文化基本上跟隨著美軍而發展,有軍機要在外海加油的歷史原因,因而有大楊油庫與加壓站等歷史設施,人文則以廖添丁故事為基底。

 

ps.基本上清水的中山路,停車隨便的程度跟雲林的虎尾有得拼

 

[日記](又)離開台北 6.11

201406112014-06-11 15.42.16

對於移動這件事情,我實在顯得生疏,一坐上車子的駕駛座,那個已經熟悉兩週的摩托車身體記憶,立刻反應在我身上。

我又離開台北了,這次可能是超過一個多月的離開。我始終沒辦法喜歡台北,特別是因為停車問題,而最後讓我對台北好感消失殆盡的那個點,是當我看見連畫好的汽車格都被機車佔據的時候,我深刻的明白,台北始終只容的下台北人,而台北人,只有路霸與不守法規的人能夠生存。

而我始終只能住在開闊或者偏僻的地方,想搬到台北的山上這件事,我已經想了數個月。

回老家的路上,我特地繞去了一下苗栗南庄,看看一群青年在村莊的生活,一到苗栗,視線終於能夠開闊,山、一層層的稻田與灌溉的溝渠在眼前展開,我終於能夠在這樣的空氣裡面,深深吸一口氣。遇見幾個同質性相當高的年輕朋友,在農村的女孩、男孩,都有一種溫暖包容而閑適的氣質,能夠遇見這樣的人,真的是幸福的事情。

因為不停的移動然後暫居他處,特別讓我感受到台灣各地所散發的不同氛圍與氣質,要找一個適合久居的地方,只能繼續移動。

 

 

 

 

 

201406112014-06-11 15.43.39

201406112014-06-11 15.50.06

201406112014-06-11 16.43.21

《ECOSPORT x勇闖我的新世代》- 追尋大河文明,探索歷史足跡

計畫名稱:追尋大河文明,探索歷史足跡

緣起:

從小我都喜歡電腦,虛擬世界卻讓我無法自拔,從我開始旅行,看見了不同的人文、建築與歷史,但是卻發現自己不認識生長的土地。於是我開始走入雲林,認識生長的土地,開始看見台灣人的韌性與生命力。

西螺大橋的展覽,讓我看見了台灣的母親河–濁水溪,而朋友的照片讓我看見了文明的縮影,於是我終於知道,我在拍攝的雲林是什麼?我在拍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與歷史,而河流更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看見了濁水溪,於是我想去看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一探「大河文明」,中國的黃河與長江、中東的兩河流域、東南亞的印度河、與美洲大陸的尼羅河,而中國就是我的第一站。而中國,因為他是唯一還延續的大河文明,也是台灣文化的根基。


自我介紹:
陳柏銓,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
2008年於交大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畢業,入社會後當了一年半的資訊工程師,而後投入雲林影像文字記錄,2012年出版《雲林有大家》一書,現為獨立接案工作者。並曾連續兩年入選高雄美術獎。


具體計畫內容:
長江黃河大縱走計畫,從出海口到源頭,拜訪地理、人文上的景觀,實地探討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在全面性的認識與研究之後,最後用攝影與文字記錄的方式完成此主題拍攝,並出版成書。


夢想的重要性及永續性:
台灣的年輕世代,若得認清楚自己,就必須從歷史開始,而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從大河文明開始,兩條地球上最巨大的河流,沖積出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朝代更迭,而台灣的根就在那裡。若不能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沒法追尋到現今的台灣,尋根,是最重要的事情。

影像與文字,會用blog/社群分享的方式發佈於網路上,讓許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並閱讀,並與出版社合作將影像與文字做良好的規劃整理出版,之後在舉辦多場巡迴講座,分享所見所聞。


出版團隊介紹:
幸福綠光股份有限公司/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品牌下的主要出版品包括「新心靈與愛」、「新醫學保健」、「新學習風」系列,以及2000年榮獲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及小太陽獎的「認識台灣歷史」套書,2002年獲選小太陽獎推薦優良讀物的「還我綠色地球」系列。
實踐旅行計畫:
1.【7day】台灣(桃園機場)->上海
2.【5day】上海->安徽黃山
3.【4day】安徽->江西九江(尋訪鄱陽湖)
4.【7day】江西->湖北武漢(赤壁之戰遺址,三峽大壩)
5. 【4day】湖北->重慶巫峽(中國三峽博物館)
6. 【4day】重慶->四川(宜賓長江大橋、懸棺)
7. 【5day】四川->雲南(麗江古城、虎跳峽)
8. 【10day】雲南->香格里拉->德欽->芒康->八宿->林芝->西藏:拉薩、那木錯
9. 【5day】西藏->唐古拉山鎮:青海沱沱河(長江源頭)->格爾木
10. 【5day】青海->青海曲麻萊縣(黃河源頭)
11. 【5day】青海曲麻萊縣->青海瑪多縣:鄂陵湖、扎凌湖
12. 【4day】青海瑪多縣->甘肅:海南藏族自治州龍羊峽水庫
13. 【4day】甘肅:劉家峽水庫、黃河第一彎
14. 【5day】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沙坡頭旅遊風景區
15. 【4day】寧夏->內蒙烏梁素海(河套平原)
16. 【7day】內蒙->河南:三門峽、洛陽、鄭州市、黃河博物館
17. 【5day】河南->山東:河南(黃河出海口)
18. 【7day】山東->北京:首都博物館、798藝術特區、中國美術館
*旅程共97天,若獲得Ford支援ECOSPORT則可以剩下大多數交通費。


半年內可執行的時程:
2014/1~4月 行程規劃與歷史資料研究

2014/5~8月 出發旅行

2014/9~12月 整理資料

2015/1~3月 出版與分享講座


預算規劃:
機票(台北->上海,北京->台北) 27,264.-
生活費(97天) 97,000.-
住宿費(96天) 96,000.-
交通費(各大城市之間與短距離移動) 68,209.-
各項門票 10,000.-
印刷費 350,000.-(1500本,23x23cm,200頁,全彩)
編輯費 50,000.-
藝術設計編輯 100,000.-
文字撰寫與修圖 72,000.-(工作天60天)
潤稿與訂正 30,000.-(以三萬字計算)
執行秘書50,000.-(書籍籌備期間薪資)


「濁水溪大縱走」:48+48小時:從出海口到萬大水庫

我的夢想計畫是 「追尋大河文明,探索歷史足跡」,希望能夠去尋訪中華文明的根源,走訪黃河與長江流域,觀察河流所形成的人類活動與景觀,因此參加Ford勇闖新世代的活動。


此次試駕活動和一起參加勇闖新世代活動的朋友(開一扇窗計畫負責人:賴正晃)合作,將48小時的試駕拓展為48+48=96小時,一起從濁水溪源頭走到萬大水庫,在走訪大陸的黃河長江之前,藉由Ford的試駕ecosport的活動,走訪台灣的母親河:濁水溪,探訪濁水溪的樣貌以及周遭人類的活動樣貌。

而我,不只是想做一支試駕影片,而是一支有價值的濁水溪紀錄片,所以,
請認真的看我的影片。



大致行程如下:
Day1: 彰化->西螺->台西村(濁水溪出海口)
Day2: 西螺->林內->濁水車站->集集攔河堰
Day3: 集集->水里-> 丹大林道->日月潭
Day4: 日月潭-> 武界->萬大水庫->彰化

Day1,第一站 西螺,為濁水溪重鎮,不只有著名的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更有台灣最大的果菜交易市場。

西螺大橋歷史悠久而且是唯一以南岸城市名稱命名的橋樑,更有中日美三國合作興建的特殊歷史價值,而敝人更在2013年在橋上舉辦攝影個展,而後的大河文明夢想觸發更是源自於此的一張照片,以西螺為此點,更有重大意義。

 西螺東市場原本是傳統市場的聚集地,後來卻因為開發的因素而落寞,最後再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縣府的共同努力下,轉型成為文創觀光基地,小小的東市場有幾十間各有特色商店,例如:竹編、油畫、咖啡店、絲瓜創作、碗粿……

 在前往台西村(濁水溪彰化端出海口)的路上,看到整個家庭種田的畫面,十分令人感動。

 出海口的溼地,有豐富的生態,招潮蟹、彈塗魚。因為鮮少人煙,生態因而獲得保存。

西濱大橋是彰化雲林交界的濱海大橋,也能從這邊看到濁水溪出海口的狀況。

Day2:

 西螺果菜市場是台灣蔬菜交易量最大的菜市場,但是到訪的這天沒有開市,只能跟特有的嘟嘟車合照。

 西螺福興宮的太平媽是多數人西螺人的宗教信仰。

 位於林內的神社,現今為國中。

 造訪的第三座橋樑:彰雲大橋,可以看見不同的砂石與水脈狀況。

 具有代表性的濁水車站。

最後來到在濁水溪水系中十分重要的集集攔河堰,因為是枯水期,所以可以看到在上游的部份水域寬廣,到了下游卻是幾乎完全枯竭的狀況,這也因此造成了雲林地區風吹沙的狀況頻傳。造訪時間已經稍晚,因此只能就外觀稍作觀察。

Day3: 
第三天早上,造訪了集集攔河堰的管理中心,在裡面可以看到整個濁水溪水系的整體狀況,也才了解攔河堰與水庫在整體的水系中佔有什麼角色。

而攔河堰最重要的任務就勢將濁水溪的水,經過處理之後分成南北渠道輸送至整個彰化與雲林平原,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輸送至六輕的管線,每天的水有多少比例輸往工業區,值得繼續往下探究。

 在丹大林道中,遇見在山壁上施工的工人,一整群工人就吊在山壁上好幾個小時,將長達兩公尺的鋼筋打入山壁,十分的辛苦,也因為如此封鎖道路,讓我們等了半個多小時才得以進入丹大林道。

 前往孫海橋之前遇見的濁水溪河床,水流湍急。

2004年敏督利颱風侵襲台灣時發生七二水災,因而沖斷了孫海橋,政府則宣示不再復建,原本以為只能走到這邊無法在前進,但現在剛好是枯水期,因此就能走過河床,直接抵達對岸山谷。
大自然的力量收回了人工建物,因此孫海橋以後的生物得以得到喘息,人與大自然如何和諧共存,是最大的考驗。

Day4: 
日月潭雖然是觀光勝地,但是卻也是濁水溪水系中重要的一環,但是卻被許多人忽略,周遭更有四個發電廠與日月潭息息相關,更有數個是利用水位差來發電的。

離開日月潭之後,開始往萬大水庫前進,走過武界部落,走至思源吊橋,這邊一旁就是武界壩,能夠從吊橋一旁走路下去探訪,能夠接近水壩下方,感受水利工程的偉大,但因正在施工因此沒有靠近拍攝。

 (武界壩)

 走入濁水溪河床,在這看到滾滾濁水與豐富的岩石地形,這是我們最後一個接近濁水溪的點,在不同的水流區段可以看見不同的水流地貌以及岩石在大小、種類上的細微差異。

 我們在溫暖而細緻的河灘地上測試ecosport的性能,真的非常的好開而操控性又十分出色。

 最後目的地,萬大水庫。

和朋友在南投縣仁愛鄉的莫那魯道前合影。
試駕心得感想:

藉由跟朋友的合作,將48小時的試駕拓展至96小時,從出海口走到萬大水庫,從海拔0公尺走到海拔1000公尺,從平地到高山,Ford ecosport陪我們走過了整整四天,更讓我們看見了河流在不同區段的面貌,還有不同地方的人類活動,從平原一直到高山上看見許多原住民的村莊。
一條河流,貫穿了台灣西半部,不同縣市、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作物。
能在96小時內看見這些,看見台灣真實的面貌,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成為我未來的養分,更激起了我想要認識台灣土地的想望。
希望福特汽車能給我一個將ecosport開遍中國大陸的機會。
試駕ecosport汽車感想:
ecosport定為於都會輕休旅,價位比Kuga在低一點,筆者接觸新車的心得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1.方向盤好輕!幾乎跟玩模型賽車一樣的輕鬆,這更能讓更多女性駕馭這台車。
2. 寬大的室內空間,更讓我們輕鬆的放下長達1.5公尺的攝影軌道,與兩人的行李,空間非常的舒適。
3.很省油,四天裡我們跑了520公里,每一天都跑超過一百公里,而且上山下海,很少走高速公路,但是油耗卻能控制在12.5km/L,再加上搭配95汽油,讓荷包更省。
4.置物空間超多,以筆者的Toyata老車,常常沒有地方放飲料或是雜物,沒想到ecosport有許多置物空間,而且設想的相當周到,令人感動。
5. 20cm離地高度與55cm涉水高度,讓我們能夠輕鬆舒適的開過濁水溪河床,不用擔心碰撞石頭
6. 高視野,休旅車在視線水平比一般車輛高上許多,而在駕駛座椅的部份又能夠根據駕車者的身高去調整高度,是一個非常貼心的功能。
7.運動模式(s檔)能夠逼出引擎更多的能量,讓上山下海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