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服務]安靜肖像

「靜坐,書寫,遇見未知的自己」

本攝影服務,透過一系列的步驟,讓每一個想要認識自己、讓自己安靜的朋友,都能有一個機會能夠認識未知的自己。

關於安靜肖像,請參考此文:安靜肖像的思考與分享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服務步驟說明:

  1. 請先至  https://goo.gl/forms/rQg1uFI8LtUlwd3L2  填寫表單預約拍攝,表單裡有許多問題需要您仔細回答。
  2. 約時間拍攝。
  3. 拍攝過程:
    • 靜坐(約5~10分鐘)
    • 自由書寫(書寫約10分鐘)
    • 拍攝(約40分鐘)
    • 加上交談的時間,拍攝總時間約90分鐘。
  4. 拍攝結束後,最快兩天、最慢約14天,會給予拍攝毛片。
    • 毛片定義:刪去過度重複或閉眼照片,簡單調整之後,給予所有照片(彩色)。
    • 毛片解析度:2048px
    • 以網路雲端方式交付
  5. 請於收到毛片之後,填寫照片回饋單,在毛片之中選擇2張照片,說明您挑選照片的理由。
  6. 收到回饋單之後,會於7天內精修這2張照片交付給您。
    • 精修照片預設為黑白風格,亦可選擇彩色照片
    • 精修照片之定義:曝光、色階細修,痘疤或細紋去除。不做身材或是臉型上的修飾。
    • 精修照片解析度:相機最大解析度。(使用Nikon D800E,原始尺寸3600萬像素)
    • 以網路雲端方式交付

服務費用說明:

  1. 地點選擇:
    • 生存實驗室(台北市士林區和豐街, 劍潭捷運站走路約12分鐘, 一人前來我可騎車去接送)
    • 自行指定地點
  2. 費用說明:
    1. 服務費用3600(2017/6/30之前優惠價)
      • (毛片全給,精修三張照片(可選黑白或彩色),多選一張照片細修500元)
    2. 如需在指定地點拍攝,台北市區需付交通費200元,其他地區依距離而定,每公里以15元計算。
    3. 支付方式:拍攝結束後現場付清。

交付照片使用說明:

  1. 凡是所交付的檔案,都能自由使用,不管是發佈在網路上、印刷、出版、宣傳都能,也不管交付之後的後續修圖之動作,都可以自行操作,均不干涉。
  2. 拍攝照片可選擇能否給予攝影師作為作品發表(用於日後的展覽、出版使用)
  3. 發佈於社群網站,也可自由選擇要不要標記攝影師名字。
  4. 填寫回饋單時,也會讓您選擇能不能讓我標記您的名字。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22-%e4%b8%8b%e5%8d%888-22-33

拍攝照片參考:https://www.flickr.com/photos/propc/sets/72157676841122866

那一場缺席的雪

台灣很少能夠下雪,而這一次,種種細微的因素造成了這次的台灣降雪。
而雪,是台灣人普遍缺乏的視覺經驗,但這次,超強的冷氣團,讓降雪線直降到海拔300公尺。於是這兩天台灣人不管是自己去看,還是在社群網站上被迫觀看,都經過了一場白色風景的視覺風暴。
雪,降到土地上,原本是咖啡色樹幹、綠色葉子或許再加一點黃色、紅色的山區風景,一下子,就變成白色。可惜的是,台灣這場雪,還不夠厚,所以很多地區的風景,都是以雪為客體,也就是雪來到土地上來作客的意思,在草原上稀稀疏疏的分布著,在景觀上,其實只有點綴的作用而已,對於傳統的台灣風景經驗,沒有什麼重大的革命。我想說的,是那種能夠掩住大地的雪。主體、客體瞬間翻轉過來,白色的雪,一下子變成視覺的主體,以往熟悉的山頭,一下子都變成曝光過度的風景。而也是因為這個特殊的顏色,白色,而讓許多視覺語言不再熟悉。
這個白色,幾乎是無層次的,一旦超過的一個厚度,就是一種絕對的白。因為這個幾乎無層次的白,使得在視覺上,我們反而會反過來去尋找那個不是主體的客體,也就是:那些沒有被掩蓋的部份,或者,是那些雪的界線、崩落的地方。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有雪的照片的時候,我們憑藉的,是那些客體,如果沒有客體的存在,我們是無法意識到,這是一張雪的照片(例如:一片白而沒有任何線條的照片)
所以,其實在拍攝雪地風景的時候,我們是在拍這那一場,缺席的雪。
原研哉:「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覺到白的感受性,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白,而是要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方式。」白色,在日本的設計之中,被談論的最多,是這幾年出版的原研哉的書籍《白》、《設計中的設計》
「 其中一種概念,我們稱之為「空」(Emptiness),也就是「空虛」的意思。在與人進行溝通時,與其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倒不如傾聽接納對方的心聲來得有效。也就是說成功溝通的關鍵,並不是如何去賣力說服,而是在於有無靜心傾聽。因此人們傳承歷史文化,創造出一個空之容器,藉以容納了解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像是日本國旗的紅色圓圈和十字架等簡明扼要的符號,我們無法依賴字面上的意義來詮釋這些符號,反倒是依賴著思緒當中,那擁有浩大空間的空之容器,吸收人們對於這些符號的印象畫面 。可以是陵墓與教會的空間,也可能是和風茶室或是日式庭院,這些都是以「空」來進行溝通時所得到的結果。起初,我開始撰寫自己所認知的「空」,但是在摸索「空」的過程時,我發現了「白」這樣的概念。如同「空白」這樣的詞彙,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我想,「白」是在發掘「空」的過程中勢必會先產生的。因此在描述「空」之前,我想先試著闡述「白」的概念。」 – 摘自《白》之序

出處: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978
杉本博斯在設計護王神社的時候就有提到,日本的文化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空」,也就是如此,為什麼不管是日本的神社、寺廟,都有一個很大的「空」間,例如神社會圍出一個空間,「等待」神的降臨,或是很大的空地,等待事情的發生、人的聚集、節慶的上演。因為有了空、有了等待這樣的概念,所以「白」才在日本這麼重要(當然,順序也可能是到轉過來的)。
所以,今天在拍攝雪景的時候,才想到,或許這個與雪密不可分的日本,這個大量的白的視覺經驗,帶給了日本人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
關於這場雪,我是這麼想的。
aPo 2016.1.25
今天拍的缺席的雪,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攝影]抽象攝影

2009年左右美國興起抽象攝影風潮,眾多展覽與著作都將抽象視為攝影的終極目地與表現。抽象攝影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將攝影作為圖像,一是強調攝影作為物體的存在性,這兩個曾在20世紀攝影美學中不被認可的手段,在今日以為攝影即將被數位控制的憂心下,成為了彰顯攝影本質的條件。其中筆者特別關心攝影作為物體的存在性,也就是攝影的物質性,這不單指攝影與物質的關係,更是如何在攝影的圖像中體現「攝影的存在」。貝西蒂(Walead Beshty)是這類表現的代表,他堅持強調攝影顯著的物質存在性,認為任何對圖片和材料之間的劃分都是沒必要的,他的創作就是將感光的紙基摺疊、切割、捲曲後曝光,由材料定義了圖片的幾何。物質性可以看作對攝影的回溯,因為抽象與物影攝影(photogram)都是攝影技術在發明時期受到關注的,尤其是暗房作業中的身體行為以及物質的記錄性,也就是說,這些物質性企圖展現的是其中投入的行為與勞動。近來在紐約團隊畫廊(Team Gallery)所展出的柯保(Josh Kolbo),或是巴黎派若丁畫廊(Galerie Perrotin)策畫的「處理(中)」(Process〈ing〉)群展,說明類似趨勢在西方沒有消煺。日本尚未出現此類表現,但是小山泰介不斷表面化的「抽象的」攝影卻非常值得關切。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6648&cid=20

「潛伏‧城市幽冥」 么八二空間開幕

么八二座談時聽到BB談論不同年代創作者的文化背景與常識認知,了解身體裡乘載著什麼就自然會有什麼樣的作品,所以即使是失根的蘭花,我也覺得沒什麼不好,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可能是種沈重的包袱。

BB提到,他是一看到廟就會拜的人,而我們不是(簡豪江、李立中一輩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在對象裡面找尋感性的抽象情感,我這才知道,為什麼我進去許多場域都沒法拍照,只能拍很多光影與抽象,那是因為我對被攝物並沒有情感,進去赤崁樓我一樣只能拍光影。

如果今天我對歷史建築有所研究,或者是宗教文化有研究,那拍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的。

「失跟的蘭花,能飛。

   文化的底蘊,拖油瓶。」

               2013.11.28 彰化

「潛伏‧城市幽冥」 么八二空間開幕首展 
策展人:陳飛豪
藝術家:李立中、呂易倫、邱于真、陳伯義、林羿綺、簡豪江、鄭亭亭
時間:2013 11/16(六) -12/08(日) 
開幕茶會:2013.11.16(六) 18:00
展覽座談:2013.11.23(六) 15:00
與談人:張美陵(藝術家、獨立策展人、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鍾易庭(Ex LAB影像實驗室負責人)

么八二空間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82號
開放時間:14:00-00:00 週三公休

無意識觀看

若從別人無意識觀看而拍下的照片,經過影像編輯或是疏理之後,在影像脈絡之中把觀看的點疏理出來,可不可行?

Googler街景是機器無意識的觀看,經過編輯、框取之後所體現的是攝影師的觀看。但是從別人的照片中挖出來的,是代表觀者的見與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