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塱壹,深呼吸》新書上市

宣傳dm製作-03

《我在阿塱壹,深呼吸》- 從地理的「阿塱壹古道」,見證歷史的「瑯礄卑南古道」

作者:張筧&陳柏銓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新自然主義邀請作者陳柏銓、張筧,和大家分享台灣最素樸的東南角落,最完整的行走攻略:

分享會:

fb link: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74667166138986/
第一場:(結束摟!)
時間:『10月5日(日) 14:30~16:30』
地點:金石堂書店信義店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屏東縣政府‧金石堂書店‧新自然主義

第二場:
時 間:『10月25日(六)14:00~16:00』
地 點:高雄文學館2樓 (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屏東縣政府‧高雄市立圖書館‧新自然主義

土溝場:
時間:11/15(六) 10:00~11:00
地點:台南市後壁區土溝農村美術館

報名電話:(02)2392-5338
服務信箱:reader@thirdnature.com.tw

城市通連結:
https://www.citytalk.tw/event/229642-《我在阿塱壹,深呼吸》新書分享會
————————————————————————

鐵人版: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阿塱壹古道

阿塱壹古道的地形奇詭和踏海前進的壯闊在百年前曾讓人敬畏不已,一路上那海、那山、那石、那河、那樹無不用盡全力的演出生命,至今仍舊讓旅行者心弦為之顫動。

無論是細聽閃耀銀白質感的南田石在海浪撥動下的吟唱、登上觀音鼻高繞段幾乎看穿到海天的盡頭、穿越沒有漢堡卻有很多特有種生物的麥當勞海岸林、漫步被海水染成青色的柔軟沙灘、看盡從炫目的亮橘色、而紅、黃、藍、黑,有時又變綠的太平洋…。走過阿塱壹的人,心裡有一塊自動被填滿了。這是值得一生必訪的古道之旅。

懶人版:重返瑯嶠卑南古道,5條紓壓輕走小路線

四百多年前斯卡羅族及其他原住民族透過瑯嶠卑南古道往來東部與恆春半島,從恆春到旭海的古道路線雖然已不復痕跡,但沿線散落精彩的人文、生態,串成5條私房小路線:

到門馬羅山置身牛群中看夕陽;欖仁溪清涼溯溪;在港仔、九棚的超軟綿淨白海灘和狂野沙丘奔馳翻滾;到港口跟著月琴說唱民謠;傍晚在旭海海邊等待魔幻月昇;在南仁漁港躺吊床吹風;到東源水上草原跳舞;在安朔體驗當獵人採蜜、捉魚…。全都是獨一無二的私房體驗!來吧,走一趟最繁忙、最精彩的生態甬道。

購買連結:
跟阿破買: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DoTUKWihuToOD9o_JtPGj7MxH1ik1QUTcRjYp4ehZ10/viewform
大海系列相關產品:http://shop.fandora.tw/artist/twpochen?sort=new

讀冊: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15378
金石堂: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330120917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6884

一二三,阿破與土地的三部曲

前幾天接受一個朋友的訪問,雖然年輕但卻已經很出色,勝過許多前輩了,只要時間繼續累積相信會是未來舉足輕重之人。

經過他的訪問我才稍微意識到了這三本書有著許多些微的不同,卻又剛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面相:認識台灣的多面相。

 

因為去了希臘,美景當前所以狂拍照片,回台灣之後一陣空虛,覺得在也不能用背包客走馬看花的方式去旅行了,後來,2008年去了印度當志工,因為身分而去了很多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看見了不同國家人民的真實生活,不過卻是在遇見了各國志工之後才覺得,自己不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

《印度。漂流》寫的是那段真實的進入印度生活的日子,讓許多真正的畫面被看見,而不只是那些古蹟、紗麗還是笑容。

p1-03

 

2011年初開始進入雲林拍攝,這等同於我開始認識土地的契機,看見不同的風景,滿是蚵架夕陽、破敗的紅磚三合院、地層下陷的真實上演,然後遇見了在各領域的專家,養鰻魚的、養烏魚的、種田的、種菜的、養文蛤的,對我來說,我終於知道我們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從產地到餐桌的這段經驗終於能夠連結上了,然後許多傳承老工藝的師傅們,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最後則是看見這塊土地未來的希望,那群願意回鄉工作打拼的年輕人。

《雲林有大家》寫的是我回到土地上探索的過程,有難以想像卻真實存在的風景,有各行各業的職人,也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工藝師傅,還有願意回鄉的年輕人。

20121219-_DSC5816

 

 

不過,這些都僅止於台灣西部,阿塱壹,則是我第一次認識原住民文化。

旭海是位於台灣東南角的村莊,雖屬於必經之路卻還是交通不便,但小小的旭海卻是過去斯卡羅人現今的居住地,四百年前一群從台東知本遷移至恆春半島的族人,靠著通婚與結盟,建立了強盛的斯卡羅族,幾乎統治了整個下瑯橋十八蕃社(恆春半島),原本屬於卑南族的他們被半島的排灣族同化,而後又加入了阿美族、客家人、漢人,成了一個族群大融合的部落,日治期間,潘阿別頭目率領族人遷移至旭海定居,而原本斯卡羅族的勢力也崩解了。

 

20140518_APO9694

這一段歷史,我從第二天進到旭海村的時候,遇見佳昌才知道,原來我遇見的是這樣一段有著長遠歷史的族群。族群融合的結果,在原住民部落講的居然是台語,是讓我最出乎意料的部分。我在進行一項採訪的時候,常常一開始都是完全不做準備的進入那個場域,讓自己能夠完全空白的去觀察去感受,例如去印度的頭一天,我只知道如何從飛機場到火車站,然後就有人會來接我了,但也因為什麼都沒做功課,在到達火車站之後就鬧了不少的事情,給了我一場震撼教育。而去雲林也是,大概前9個月都是漫於目的的閒晃,後來才慢慢的鎖定拍攝主題,大量的拍攝了土地上的人。

不過,我在旭海剛接觸到這整個斯卡羅歷史的時候,是感受到一個巨大的斷層,因為對於台灣西部的人而言,自己家族的歷史,頂多只有三四代,對於祖父的祖父的事情,通常已經很難知道,但是對於原住民來說,他們有祖靈、他們有家屋、他們有傳統領地,以及代代不斷相傳的歌謠與物件。這對於台灣大多數那群從大陸撤退來台的漢人而言,是有著巨大的差距。而已經生活在土地上幾百年的原住民,現今如何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之下生存,這也是一個最困難的問題。

在旭海的日子,慢慢的進入一個原住民生活的部落,然後在進入一個民謠的世界,從恆春民謠發展至今在分支為滿州民謠,他們在港仔與里德傳唱,而記得那天剛從高士部落聽完古瑤傳唱的時候,沒幾公里,就聽到張錦桂老師在唱民謠,這也是我第一次深深地感覺到,台灣真的是一個有多元文化的寶島阿!

 

《我在阿塱壹,深呼吸》這本書對我來說則是第一次進入原住民文化的開始,也是能夠補足台灣多元族群的一環。

20140504_APO4927 20140406_APO5226

 

不過,朋友問我接下來想寫什麼?心裡好像還沒一個答案,如果有,可能是貢寮吧?